79文学>穿越重生>司礼监>第七百四十章 剌魏

“我看,要不大家伙凑银子吧。”

左千户再三反省,知道自己这条小腿真扭不过那魏太监的大腿之后,拿出了可行操作。

世上有什么事是钱摆不平的?

太监爱钱,天公地义。

嘴上说的再漂亮,还是不及实际行动。

所谓伸手不打送礼人,我们知错了,你魏太监总不能还咬着我们不放吧?

王百户和林镇抚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均是认可这个操作方式,于是各自回去集资。

这叫议饷。

军官出饷,士兵也要出饷。

所难当头,岂能漠视!

官也好,兵也好,这节骨眼都得慷慨解囊,同舟共济,要不然船沉了,大家伙都得完蛋。

议多少饷出来,却是没个定数。

因为不知那魏太监胃口有多大,而且瞧外面这大动干戈的架势,这笔钱肯定没法少。

再者,这各自议饷能议多少?得有个统一标准才行。

于是,经林镇抚提议,总旗以上军官一致公决,统一按名册来议饷。

左千户所名册上倒有兵一千零六十,实有官兵六百二十人,其中“常驻”官兵又只四百八十余人,而能披甲者只三十余人,但遇军情能紧急出动者有三百余。

这三百余人也是左千户所的家底子了。

武器方面,全所上下有火铳四十杆,但大半锈了。虎蹲炮倒有七八杆,可能打响的只有两杆。其余都是大刀长矛,外加十几把破弓。能披甲的也是棉甲,整个千户所也就左千户寥寥几人有铁甲。

不过良心话讲,这等实力也是不错的了,毕竟太平盛世,没有大股盗寇,小股强人衙门官差就能解决,很难动用到卫所官兵。

扬州这边就算真有事发生,凤阳中都的重兵和南都的兵马也是瞬间即至,根本不虞有何危险。

故而,能保持三百左右战力,于左千户所而言,那真的就是对得起身上这身皮,也对得起朝廷了。

千户所上上下下也是有点心气的,这也是为何他们上下同仇敌忾出阵,要和魏太监爪牙一较高下,问扬州大地谁主沉浮的底气。

只是,谁都不曾想自家的底气不及人家放的屁。

整个交手过程大家能记起来的不多,只记得这边刚一声喊,那边就开始放铳。然后,自家就兵败了。

现在回想起来,千户所一干人等都心头发虚的很。要不是对方突然鸣金收兵,只怕军营都要叫人家给占了。

打不过人家,也没什么好说。

眼下也不是埋怨平日不训练,不保养武器的时候,先把瘟神送走才是正紧。

林镇抚和王百户他们几个主事的军官商量了下,最终提议议饷这事,军官们要起带头作用,好让下面那些兵瞧在眼里,说不得怪话,没有怨言。

这也是应有之义,将不为兵率,焉能服众。

左千户欣然同意。

最后,一共集资六千多两,其中包括“常驻”官兵两个月的饷银。

当然,官兵们是自愿为所里解忧的,所里镇抚这边也是本着减少官兵麻烦,直接扣发了。

再然后,按老规矩,总旗以上出资全部退回。这样,由军官们捐出的两千多两银子又回到了个人手中,剩下的三千多两照旧扣下四成。

这在官场上叫“漂没”,文武通用,不过文官那里要比武官黑上一些。

最终,魏公公那里得到了两千两的孝敬,他老人家不是爱钱的人,本意是要左千户所上下好好反省,为国家当好这个兵,而不是要他们勒紧裤带,花这个冤枉钱讨好他老人家。

并且,此举易让人误会他魏公公如此大动干戈,不是为了整肃地方奸小,而是敲诈勒索来的。

这就很不好了。

魏公公是个注意自身形象的人,清廉、高大、亲民这些的最多的词。

故而,相当的不快。

但在左右劝说之下,以及左千户所一帮人诚恳态度打动下,他老人家还是把这银子收了。

毕竟,他要不收这钱,千户所上下肯定良心难安,东想西想。这想多了,人就容易钻牛角尖,万一有两个走了死胡同那就不好了。

凡事,还是要以团结为重。

治病救人,惩前毖后嘛。

又或道上的话讲,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这便皆大欢喜了。

下面,就是魏公公例行讲话了。

这也是形种一种制度了,不管办什么事,在哪办,办的怎么样,公公他都要说上几句。

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也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要让更多人领悟他老人家的精神。

最重要是,可以充实他老人家的《魏公良臣文集》。

现在的文集太单薄,来来回回还不到一百句,只能印个小册子,无法充分体现他魏公公的治国理念。

因而必须多讲话,多记录,弄个几卷才好。

总之一句话,讲话不是目的,思想才是宗旨。

………

“国家的官兵都穷成这个样子,咱家心里难受咧!等咱回去,一定要向皇爷上书,一定要给你们涨工资…涨饷银咧…再穷不能穷军队,再苦不能苦将士…”

魏公公一脸痛心看着面前一帮子或堆满笑脸,或提心吊胆的左千户所一众军官以及他们身后的上百官兵。

这是真穷啊。

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把个公公看的都心疼,心里则是骂这左千户所的太不要脸,这是给他老人家装穷呢。

怎么着?

你们还真以为咱家要可着你


状态提示:第七百四十章 剌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