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三国之温侯晋帝>第122章 荀氏内讧,叔侄反目
的陈群上前感谢,又对喝酒少年,皱眉道:“大夫不是让你禁酒的么,怎么又喝起来了。”

吕布开玩笑的说道:〝长文兄这是令兄弟吧。”

“如果我有这个像他一样的兄弟就好了。”陈群感叹道:“郭兄才华过人,聪明伶俐,十分好学。可惜郭家有眼不识金镶玉,埋没人才呀!”说完陈群一愣,诧异的道:“吕将军你昨晚不是说要见奉孝兄么,怎么今日见到本人却又不识呢?”

“什么,他就是郭嘉郭奉孝?”吕布不可思议的道,不过看着陈群诧异的表情,吕布心中早已热血沸腾,没想到他居然就是日后人称“鬼才”的郭嘉郭奉孝。

吕布虽然知道他就是郭嘉,但不会表现太过热情,以免遭人怀疑,不动声色的道:“奉先、奉孝,难道长文兄不觉得这是缘分么?”然后迅速转移话题,道:“如果奉孝兄果真如此好学的话,我定当求恩师收他做门下弟子,不会让他明珠投暗。”

郭嘉感动的热沮盈眶,想自己出生寒门,平日里比士族努力千百倍,才能远超荀、韩子弟,可是偏偏孝廉没他的份,这样郭嘉如何不感到失落,如今吕布雪中送炭,只要自己能拜入蔡邕门下,哪一切将会改变。

感觉到郭嘉失落,吕布出声安慰道:〝奉孝兄不必沮丧,这察举制lou dong百出,举不举孝廉又有何区别。正如凡事有利有弊一样,察举制虽然有些优点,但也有其严重的弊端。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hui lu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

还有,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还有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

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挖空心思、沽名钓誉的许武;王莽篡汉前,谦恭至孝,有很大的声誉和威望,后来却成为篡汉的********,正所谓“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伪谁复知?”。

其三,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清议”名士中有许多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艺,以就声价”者,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

其四,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社会上出现了“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察举制早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哦,那奉先兄以为如何取士。”对于吕布所评价的察举制的弊端郭嘉万分赞同,不由自主的问道。

“科举取士。”吕布不容置疑的道。

“科举?何为科举?”郭嘉不解的道。

吕布心里笑开了花,就怕你不上钓,想上了钓就舍不得走了,表面却慎重的道:“所谓科举取士就是通过kao shi选拔官吏。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来kao shi,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kao shi,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首先要在各县进行县试,县试合格录取者,然后参加群试,最后参加每州的州试,这sān_jíkao shi的录取者分别被授予童生、秀才、举人的头衔,取得童生可以进入州县的官学进学,而取得秀才的士人,同样能进入官学进学,并且秀才还拥有了进入各地地方做吏员的资格。而一旦成为举人,则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州试中录取的举人,在年底入京,于第二年的二月初举行会试,皆采取糊名kao shi阅卷,三年举行一次科举,会试后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廷试,排定名次。

及第之后,将进入朝廷的太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学习政务律法等,期满成绩合格后由皇帝铨选任官。

科举有如下的优点:不断的打压那些豪门,削他们的勋爵,减少他们承荫的资格,同时又大开科举,不限门第不限身份,不管是农夫之子还是工匠之子还是商人之子,只要三代以内身家清白,没有刑事犯罪的纪录,都可以参加科举,而且科举kao shi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糊名kao shi,糊名阅卷,不再需要荐举的环节,全凭才能。”

“奉先兄口中的科举取士虽然令在下佩服不已,但这些只是空口白话而已。一技之长,分科取士,那也让天下寒士能读的起书,能看的书,寒士连书都没有如何能kao shi。”郭嘉打断吕布的论述,咆哮道:“奉先兄站着说话不腰痛。”

对于郭嘉的咆哮,陈群等人都是赞同的,毕竟如今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年代,寒士连温饱显不能解决,那有钱去买书,就算有钱也没有人肯买啊。

“如果我能解决书籍问


状态提示:第122章 荀氏内讧,叔侄反目--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