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百三十五章:正合吾意
李世民失神的说道:“也只好如此了~~~”

长孙氏想了想,“城北的宫殿何时能完工?”

李世民振作起来,伸手将她搂住,“那小子的画稿你也见了。阎立德说,只要有足够的工匠,一年内就能完成前殿的建造,再用两年,后面的宫殿和各处景致也能造好。”

“也就是说,他三年内是不打算回来了?”

李世民抚摸着她的后背,“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长孙氏像是饱食的小猫一般伏在李世民的怀里,“他这般用心,二郎不再疑心他了吧...”

李世民有些羞恼的拍了一下她的翘臀,“我何时疑心他了?”

长孙氏痴痴的笑着,也不回嘴。

李世民无奈的说道:“好了,好了,我承认,但那不是以前嘛。上次听了你说了之后,我便没再对他又疑心了。”

长孙氏的手指头在他身上画圈圈,“三年或四年的时间,足够二郎安抚住那些臣子,尤其是那些武勋了,省得他回来之后他们再误判形势。到那时,就不是你们君臣之间伤情义那么简单了。”

李世民胸有成竹的说道:“后来我我细品了一下那小子的行为,的确没什么可挑剔的。至于那帮军汉,就算跟了那小子又能得到什么?还不是国公的爵位和上柱国的勋号?还能指望那小子封他们为王不成?

所以,关键不是他是否有图谋,而是这三年或四年内,能不能把按照他说的那样把兵权控制在手中。”

“嘁~~~”长孙氏鄙视了一声,“现在知道他无私心了吧...”

被揭短的李世民又想去拍翘臀,但长孙氏仿佛未卜先知一样,捻起两根玉指在李世民的腰间狠狠的拧了两圈。

李世民登时没脾气了,讨好的说道:“爱妻英明、爱妻睿智、爱妻洞察天下万事。”

长孙氏得意的轻笑了两声,严肃的说道:“你想如何安抚他们?以前还能荫封些他们的子嗣,军事学院建成后,恐怕荫封这一条也用不上了。”

李世民道:“是啊~~~那也只好高爵厚禄了~~~”

长孙氏道:“高爵可以,但世袭不可轻易封赏。”

“这我晓得。换做两年前,想厚禄也厚不成。”李世民顿了顿,“我本就想从正月开始将各级官员的俸禄增加一倍,现在看来,那些武勋...边军的可再加三成...至于拱卫京畿的也加三成,各地都督府的...多加两成吧。”

长孙氏问道:“学院那里呢?”

“学院...学院...加五成如何?”李世民有些不确定。

长孙氏想了想,“是否不妥?学院建立后,地位本就高其他将领一等,若俸禄也高两成...京畿各卫、府的还好说,那些边军恐怕...”

“那就也是五成!那小子说了,以后大唐将用兵不断,若是不拿出让他们心动的俸禄来,他们又如何肯效命!”

长孙氏又问道:“若是按照他说的,成立十个军区,那之前的都督府需不需要裁撤又如何安置,二郎可是想好了?”

李渊称帝后,沿用隋朝一整套的制度。这就是后世形容的“唐承隋制”。

军事方面,李渊在关中地区十二道设置军府,三个儿子也各开府领兵。中央以尚书省的兵部处理军务。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儿子。

武德七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为结束军事统治,他废除总管制,改行都督制。统十州以上的设大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其时设大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

到贞观十三年,都督府增至四十一个。全国三百五十八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四十一个都督府。都督府设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及录事、参军等员属。都督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隶属关系。

等李世民即位后,他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贞观元年,李世民将全国划为十个道,置军府六百三十四个,其中关中地区占二百六十一个,占全部军府的百分之四十一,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

除此以外,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十二卫府及东宫六率。

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府兵的编制是十人为火,火设火长;五十人为队,队设队正;一百人为旅,旅设旅帅;两百人为团,团设校尉。

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

现在还是武德八年,大唐的军改只完成了都督制。

若是按照殷清风的军分区制实行,将会在各级都督府上面增加一个军区总都督府,或者直接取消那些都督府。

前者不会引起那些都督的不满,并且还给了他们增加了一个加官进爵的途径。至于后者...谁甘心丢掉从二品的大都督、正三品的中都督和从三品的下都督?更何况,那些都督府内的长史也将丢掉官职。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从那小子提出军分区制后,我就在痛疼这事儿。”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观音婢你说,会不会是因为那个军分区制得罪了那些武勋,他们才没表现出与他结交之意?”

长孙氏道:“不好说。一边是巨量的钱财,一边是官职。换做妾身来选,妾身也不好选择。”

李世民道:“怎么不好选?换做是我,我就选官职。”

长孙氏仰过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五章:正合吾意--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