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青春校园>中华苍穹>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求你们了”
叫革命,那革的也是老百姓的命。”广州城内的茶肆更是一片谴责之声:“可怜的张员外。竟遭如此横祸。我还在他家的店里买过首饰呢。”

光绪没有压下起义的消息,反而让务时报大肆报道广州的叛乱行为。整个叛乱的过程都被详细的报道出来,就连叛乱的口号也逐一列出。“推翻朝廷。实现共和。”“建立新政府,实现新中华”……除了那句“驱逐鞑虏。”

“什么叫共和,你们能说明白吗?新中华应该是什么样子,又有谁知道。在这个还有九成人都不识字的国家,你跟谁去讲共和?就算了你讲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一但你们共和成功,你又凭什么去保证这些朴实的民众不会再次受到欺骗?你们想要共和那是你们的想法,可是你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想法却强加于人。为什么要杀死那些排斥你们想法的人?为什么?”

这是广州叛乱第三天发表在《务时报》头版头条上的文章――《写给叛乱者的话》,由光绪亲自执笔,所以文章就直接属了大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恬。当然。光绪不会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了唐绍仪等文臣武将们的修改。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所对的绝大多数普通的百姓,所以在遣词造句上也全部通俗化,这也是为什么要武将参于修改的原因。…

“什么是共和?朕明白,但朕却不解释。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差异。所以朕不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每一个百姓。所在朕办起了京师大学堂。所以朕支持着各地督抚办起了各地的高校。朕不仅仅让学堂传授中华千年的儒学文化,还让学堂传授西洋的学识。就是希望让大清所有有识之士从学习中的寻找,去追寻真正的强国之路。但一个国家的富强并不是仅仅靠几个或是少部分的精英人士就能达成,这需要每一位大清百姓一起努务。要知道就是这些不识字的农人在山脚田间里躬耕,才供养着大清所有人的吃食。要知道就这这些刚刚走进工厂的工人用他们的双手生产出一件件商品、武器。调赢缺、通互市,让农人和工人所生产的物品能够销售出去的就是这些满身铜臭的商人。也正因为有了农、工、商,才有了士来管理这么庞大的国家,也因为有了农、工、商。才使国家有了税负,才能组建军队抵御外侮。三千年前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千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朕也要说:因民有家,所以才有国,民乃国之根本。千前的的古人都知道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整日劳作的民众。”

“而你们在做什么?你们却因为他们不愿信奉你们的共和而残遭杀戮。难道说你们的共和就是要让天下人都去信奉你们的共和,你们的共和就是要建立在那些不信奉你们共和的人的鲜血之上吗?这样的共和不要也罢。”

“……”

“朕很想知道,你们发动叛乱之前有没有想过这个国家?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你们可知在这个国家里,还有多少整日辛劳却还不能饱肚的百姓。闲时喝稀,忙时吃干。就是因为没能吃饱肚子才想出来的法子。朕端坐朝堂之上却噤若寒蝉,什么明君,什么圣主,朕不稀罕。朕只有一个最简单的期望,让天下承平,让每个百姓能吃上饱饭。一句共和就可以吃肚子了?一句革命就可以不用种田上工而衣食足了?而你们却让这些还吃不饱饭的百姓去革什么命去起什么义。要知道,吃饱穿暖才是正经。如果你们一句共和就能让天下人衣食足,那时不用你们说,这天下百姓就会把朕赶下皇位。眼观世界各国,唯中华五千年历经坎坷而不倒。为什么?就是因为了这些坚韧的百姓,他们才是我泱泱中华最坚实的脊梁。当你们把革命的枪口对准这些朴实的百姓的时候,你们有这些人想过吗?”。

“别的不说,就来议议你们这些的叛乱。你们凭着一时冲动就想推翻朝廷,你们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吗?朝廷倒了,皇上没有了,大臣都被你们杀光了。现在轮到你们坐朝廷了,别吹什么口号。别说什么未来,就说说眼前。你们来告诉朕、告诉天下百姓你们如何来安定国家,如何抵御外侮。你们有财力支持大清海军日常运行吗?你们有能力指挥大清陆军作战吗?你们当中有文可以安邦定国之相。武能平定外患的大将军吗?你们知道不知道光是一支太平洋舰队每个月就要200万两银子才能开得动,更别说战时那额外的炮弹费和修理费。你们可知道整个大清一年须要多少白银才能让朝廷运转吗?”。…

“你们不知道,似乎也不需要知道。因为你们连造反的钱都是靠抢劫富户得来的,难道说等你们推翻朝廷后靠抢劫天下百姓来坐朝廷吗?你们能保家卫国吗?你们更做不到,因为你们连叛乱的枪支都是日本人送给你们的。日本人凭什么支持你们的革命?在日本背负着世界上最大的债务之时为什么还要如‘无私’的支持你们的革命?因为他们想让你们的革命来牵制我大清的军队,好让他们的军队能冲进大清国土来厮杀,来抢掠。难道你们忘记了甲午年的辽东和山东那千里哀鸣的场景了吗?还好你们人数少。武力不足,只以当地驻军就可以平定叛乱。你们可曾想过,一但你们有足够的武力来攻占广州城会有什么后果。”

“再说说如果你们叛乱成功吧。一但你们占领广州。朝廷就要派兵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求你们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