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穿越重生>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新章2

诸事已定的逐步走上正轨的幽州城中,来自山前、山后诸州的消息,还在源源不断的汇集到我的身边来。23u更新最快

而一份名为《编列效节营诸事宜扎子》的文书,就此摆在了我的面前。

经过了两次北伐前后一系列战事,实际上淮镇历年所获的各色俘虏委实不少;又经过了多年的“合理损耗”和“自然淘汰”之后,大概还剩下十几万人左右;分布在淮北道到辽东半岛、新罗藩等地大大小的矿山、工场和劳役区内,连同其他被俘和掳获藩胡人等一起,承当这最苦最累最危险也最繁重,乃至高风险与恶劣环境下底层劳动。

因此,在淮镇遍地开花的各种基础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当中,乃至淮地早期原始工业布局和奠基的种种原始积累背后,无不是充斥着这些作为消耗品的各种俘虏、奴工的累累尸骨。

不过,好歹这也是一笔重要的人力资源,还是受过军士训练而有过战场经验的青壮年人群为主;况且,经过这么些年不分昼夜的甄别(驱役)和改造(输灌)之后,原本身为敌对阵营的锐气和意志,也被昼夜不断的艰难日常给消磨和摧折光,对于故国的怀念心思也淡散的七七八八了。

因此自从好几年前开始,就已经陆陆续续的有人请求归化地方,或是脱籍校赎于军中,以摆脱这种无休止的驱役和劳碌;而对于形形色色的俘虏和其他来源人口的转化,也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积累下来了大量过渡和使用的经验。

但是之前都是以被打散安置的士兵个人为单位,所零敲碎打、积少成多进行的改造和归化工作,以避免这些产生过多的交集和串联,乃至抱团起来的趋势;

而这一次却是大规模的以赎过自新为旗号,启用这些额外挑选出来的相对驯熟老实的北军俘虏;组成十几个效节营而充于军前校死,充当某种意义上的开路和炮灰角色。

随着淮镇控制的地盘和区域影响的扩大,他们原本的岗位和工作任务,已经有更多也更加吃苦耐劳的取代来源,而不用再在一些大型工程当中充当“消耗品”和“铺路石”的角色了。

所以将这么一部分受过训练的青壮年解放出来,充当某种意义上的廉价武装替补,以减少大范围扩张的后续军事维持和战略布局上的基本需要。

而这十几个效节营约一万人的自新兵,不过是一个尝试性的开端而已。

如果能够确认他们的表现基本符合需要,且性价比还在合格线之上的话,将会有更多的自新兵组成效节营团,就此编列和派遣与军前听用;以减少主战部队的损失和消耗,并且兼任部分防戍军和守备团的角色。

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承担起预备序列的补充营角色,而为地方各级军序提供和输送,一定素质和水准的后备兵员。

正所谓是随编随遣,居无常所而不定员额的特殊存在,以防止和杜绝因为昔日乡党、故旧的关系,就此抱团起来串联和生事的大多数可能性;

进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日常影响下以及功劳和赏赐等手段,形成最初步集体荣誉感和体制归属感,最终被淮镇军事体系为代表的战争机器,给逐一的消化和吸收掉变成最基本的燃料和零件的补充。

因此,将来还会编列上更多的效节营,以满足新地盘的军事维持和基本勤务的需要和缺口。

当然了,这其中还有相应的风险和潜藏隐患的可能性,比如由于这些效节营过度使用和依赖,而导致一些旧军的习气和作风死灰复燃,乃至在淮军内部形成相应的负面影响,把原本与用来巩固和稳定后方的治安战,变成更大规模的叛乱和反抗事件。

因此,关于这十几个效节营的正副主官及其配属人员,也也编列成基本情况的汇报,一起具结附属在这份陈清扎子的背后。

只是,其中好些个看起来有些眼熟的名字,让我不禁要莞尔一笑,只觉得真是某种意义上的命运使然了。

。。。。。。

而在数千里之外,让奔腾的大河在群山之间回转上一大圈的河东之地。

曾经的北都太原府晋阳城,新立没有几年的北汉初代国主张德坤,也在自己的宫城高台之上,对着远处太原盆地之中雄伟壮丽的表里山河,犹豫和徘徊着。

这里有前朝大唐时代所留下来的北都行苑和宫殿群,更有相应功能齐备的官署设置和布局,因此,为他这场形同笑料的立国运动省下了大部分的气力和功夫。

这个新建未久的北汉国,名分和实质上所具有的地盘,无非就是壶关以北包括晋中平原在内大半个河东道,外加上延边堡塞所延伸而出云中道的部分邻接地区,大约十几个军州而已。

而作为北汉朝廷中枢实际能够的控制范围,则还要再缩水上一圈,而只剩下晋中平原和太原盆地在内,两片相连的河东核心地带二十几座大小城邑而已;至于其他的地方,都分散在大大小小的军、城、镇、戍为名的军头、将主等,具有地方豪强、大族背景的实力派手中,而仅仅以册封纳赋的名义下保持有限的羁縻和节制。

因此,经过数年生聚和休养生息下来,虽然解决了他带出来的这只残军的就食问题,而在当地基本站稳了脚跟,但他这个一切草创的太原小朝廷竭尽全力搜刮和营治下来,所能够维持和供养的最大军力,也始终维持在五六万之众而已。

其中为了加强实力,而以河东拥


状态提示: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新章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