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善战之宋>第二百三十九节 杨继业
了点头,张科的父亲是观文殿学士张若晴的二子,而张若晴则是大皇子隆王赵佑的拥护者。

“还有那边一脸严肃的叫狄青的家伙,原来跟随着王靖在应州,现在被调到新州担任统领一职,他旁边盯着美女看的,应该就是裴定方,以前汴京皇城司出身,现在担任应州副统领,但应州暂时没有正统领,所以说,这三个人目前都是边关军中的实权人物。”曹彬注视着宴会中的人群说道。

“原来是这样!”听到曹彬的介绍,旁边的李沆略微思索了一下立刻恍然大悟,很快明白了宋真宗赵恒的意图,同时也明白了曹彬话中的深意。

在宋朝原来的军队体系中,各地监军为宋军的根本,从人事任免到人员分配,以及军功的嘉奖,一切都以监军为主,其次就是各地军队调动,都直接受皇城的调遣,不受当地官员的管理,而其他的州府路都要听汴京从统一调遣。

武将没有指挥权和军队调动权,文官来指挥武将打仗,以及重文轻武的态势,导致的宋朝军队战斗力一直不强。

但现在不同,宋真宗赵恒考虑到了这些弊端,一口气下令增加了十几个屯兵大营,不但把汴京城的绝对指挥权与各州郡的府军剥离开,还撤掉了监军一职,淡化监督武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为各地区的武官放开了手脚,能够更加机动和快捷的调动兵力。

更为直接的是,在这次任用人员全部打乱重新划分之前,大殿封宫名单上出现了更多的新兴贵族的出现,虽然这些新兴贵族大部分仍然祖辈都是与社稷有功之臣,但对于现在朝堂之中的势力仍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新任命的官员优势在于掌握真正的实权,传统的旧官员优势在于底蕴十足,相信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官员与旧官员间都会因为各自的利益展开争斗。

特别是在这次大殿封功的名单中,出现的为数不少的从应州府衙走出来的军官,这些军官虽然人数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二等军功、三等军功内,俨然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新生势力,而王靖作为这些人之前的上级,以古代讲究门第门生之道,他的影响力无疑是很大的。

很显然,曹彬表面上是在说王靖,但实际上却是在告诫和提醒杨继业,希望他不要再卷入这样的争斗当中。

“曹国公,您平日里终日不出府门,想不到如今对当今朝廷的局势了如指掌啊。”杨继业一脸感激的看着这位宋昔日的老元帅。

曹彬笑道,“杨将军,老夫一直认为,一个统帅若想城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仅仅把眼光放在战场上那是绝对不够的,知彼之前首先要知己,如今老夫闲置在家,除了和陛下下几盘棋外,也没有旁的事情可以做了,只好做些这样无聊的分析了,哈哈。”

“曹国公谦虚了,哈哈哈。”

杨继业也跟着笑了起来,不置可否,他心里很清楚,事实并没有曹彬说的那么轻松,就算他很闲,但是当今的陛下可一直在忙于公事。

“曹国公,我想问一下,你们口中说的王靖,是不是那个应州的知府事。”这时,被两人晾在一旁的杨继业终于得到了插嘴的机会,这也是他来到曹国公这里的另一个目的。

“对,就是这个小子,怎么,你也认识他?”曹彬很好奇的看着他,心里一阵奇怪,这小子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吧,就连镇守在大宋偏远雁门关的将军都认识?

“之前到见过一次有些印象,王靖这次在寰州的事情,我多有耳闻,想问问他那个曹魏投石机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不过今天宴会上没看到他,可惜了。”杨继业脸上显出一丝遗憾。

对于王靖这个人,他印象很深刻,几年前汴京城会战中,大宋军队和西夏军队正在激战,战事正处于胶着状态,辽国援军赶到的那一刻,原本沉住气的他,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不过见辽国援军直接杀入了西夏骑兵中才总算松了一口气,那一次正是由于辽国援军的加入,才直接锁定了战局,事后他才知道,前去搬救兵的,正是这个叫王靖的人。

另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在去年的平定家族内乱中,当得知寰州全境已经被宋军占领这个消息后,杨继业当时非常惊讶,因为他正指挥麾下军队围攻卢家的那几个州,而且围攻了近一个月都没有任何的进展,对于王靖如何能轻松拿下拥有五座主城的寰州,他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攻陷寰州原本并不在宋朝军队的计划当中,根据赵恒等人的商议,是准备先集中兵力拿下蔚州和琢州、莫州和瀛州以后,再攻占寰州和武州,因此当寰州被宋军队收复的消息传来,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极大的鼓舞了当时低迷的士气。

杨继业至今还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消息传来后,整个营帐内立刻欢呼起来的场景。

大宋如今虽然名将将星仍然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英年早逝的赵匡胤的高度,当年赵匡胤一杆长枪,骠骑十万,策马扬尘,剑锋所指,无不臣服。

去年平乱战役曾一度陷入胶着状态,正是由于寰州宋军的出色表现,令战局立刻变得明朗起来,就仿佛是闷热的夏天被人泼了一盆冰水,让人酣畅淋漓,因此杨继业在心中更是暗暗记下了当时寰州的统帅王靖这个名字。

尤其是在这次大殿封功时,他特意注意了一下军功人员名单,虽然有几十位应州的人名,但却没有出现本为主帅的王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九节 杨继业--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