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1908远东狂人>第118章 银行团与筑路权
资金。粤汉铁路沟通武汉与广州,贯穿湖北、湖南、广东数省,一旦完工,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政治价值不可估量,这条铁路的路权原本由美国公司掌握,但由于工程进度缓慢,以及美国排华浪潮的掀起,中国绅民要求收回路权的呼声渐高,迫于舆情,1905年清廷示意张之洞以巨款将铁路赎回,交由商民募股自建,由于那笔赎路款是向英国财团商借,张之洞向英国汉口领事承诺,假如今后再借洋款修建粤汉路,则应首先向英国财团借款。

去年清廷发布上谕,借口各省自建铁路进展缓慢,命邮传部派员到各省巡视,这实际上是发出了一个“铁路干线朝廷化”的信号,但修路需要巨额资金,清廷没有那么多银子,只能向洋人商借。上谕发布后不久,张之洞就任铁路督办大臣,正式开始了与外国财团的借款谈判,但不等借款成立,“戊申革命”已爆发,修建铁路一事就此搁置,但借款谈判却加紧进行,清廷国帑空虚,绞杀革命离不开军费,向洋人借款也是一个筹集军费的办法。

张之洞奉旨先后与英国、德国财团进行了谈判,由于英国谈判代表漫天要价,未能与英国财团订约,相比之下,德国人就“好说话”得多,因此,张之洞后与德国财团达成意向,但正当双方眉来眼去的时候,北洋军却造了反,各国公使纷纷表态支持袁世凯,大清国这栋破房子眼看着就要塌下来,德国人虽然刻板,但并不是傻子,此时再向清廷借款,将来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清廷连一个马克都没借到手。

粤汉、川汉路权的争夺中,英国、德国早就是对手,虽然明面上没有撕破脸,但暗地里使绊子的事情也没少干,革命爆发后,英国支持袁世凯发动“兵谏”,一下子就将袁世凯拉到了自己一边,德国吃了个哑巴亏,自然不甘心。

英国、法国、俄国组建“三国银行团”后,德国也曾表示过参加银行团的意向,但由于巴尔干“波斯尼亚危机”中德国强硬的支持奥匈帝国,得罪了沙皇俄国,结果俄国公使强烈反对将德国拉进银行团,至于德国的老对手法国是落井下石,英国则继续做表面上的“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结果三国银行团拒绝接纳德国财团,拒绝与德国分享这场“远东盛宴”。

被人一脚踢出门,德国人恼羞成怒,德国商界绝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这个庞大的远东市场被协约国集团独占,于是将同样被三国冷落一旁的美国暴发户也拉了进来,谋求共同对抗三国银行团。

美国财团早就对中国铁路垂涎三尺,而且作为崛起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从1906年起,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美国又陷入一场小规模的经济衰退中,工厂开工不足,国内市场疲软,金融呆滞,大量烫手的资本急切的寻求出路,于是中国的铁路再次进入美国商人的视野,德国的主动拉拢正好给了美国商人一个插手的机会。

就昨天,德国驻华公使雷克斯与美国公使馆参赞弗莱彻一同拜会了袁世凯,就粤汉、川汉铁路问题与袁世凯进行了交涉,两人向袁世凯提出,愿意组建联合财团,为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提供巨额贷款,而交换条件就是,至少要将粤汉、川汉铁路中的一条交给两国商人承办。

袁世凯一时拿不定主意,并未当场应允,只答应考虑考虑。

但是还没等他考虑清楚,朱尔典已经得到了消息,显然,英国人一直密切关注着袁世凯的一举一动,说不定,袁世凯身边就有英国人安插的眼线。

“公使先生,昨天德国公使确实与美国参赞一同与鄙人进行了会晤,也是为了粤汉、川汉铁路的事情。”袁世凯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实话实说。

朱尔典眯了眯眼,说道:“我很想知道,阁下是如何答复他们的?”

“事关重大,鄙人一人做不了主,还需与幕僚们商议商议,需知会朝廷知晓。”

“贵国朝廷曾与英国政府有过默契,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任何其它国家均不得这一范围之内谋求优势地位,无论是粤汉路还是川汉路,都这一范围之内。我想,阁下对于这一点应该是清楚的。”

袁世凯默然无语,朱尔典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粤汉、川汉铁路绝对不能交给英国之外的国家。

铁路不仅仅是个运输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通过铁路,英国可以将自己的影响蔓延到广阔的地区,修建铁路不仅可以为本国的钢铁厂谋求市场,还能获取铁路沿线的商业垄断权,如果铁路控制英国商人手里,只要英国人愿意,随时可以通过提高运价的方法将敌国商品拒之门外。

所以,粤汉、川汉铁路,英国人是志必得,没有丝毫商量余地,即使英国得不到,也绝对不能让德国捡了便宜。

见袁世凯沉默不语,朱尔典趁热打铁,说道:“英国政府认为,如果阁下的政府能够为英国商人提供铁路修筑上的便利,那么,英国政府可以再向阁下无偿赠送一批式的军火,比德国货精良。”

听了这话,袁世凯心头一震,昨天德国公使也说过类似的话,现看来,他的身边肯定有英国人的眼线,不然的话,这么秘密的事情英国人怎么可能知道?

袁世凯不及细想,急忙说道:“公使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至于铁路的事情,确实事关重大,我需要与幕僚们仔细商议。”

朱尔典见好就收,说道:“希望袁大人快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状态提示:第118章 银行团与筑路权--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