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越沧海>441.第441章 斧声烛影-上
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意思是说天下太平啦,用不到他们这些武人立功啦,光靠薪俸养不活家人。赵光义最终因为曹翰的这次哭穷还赏赐了他一笔钱。

……

曹翰到京师的次日晚上,晋王赵光义入宫求见,说是有平蜀方略要进言,赵匡胤也不疑有他,立刻便准了赵光义所请。

自从赵普回到汴京之日起,赵光义便一直很安分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丝毫不问平蜀兵事,看上去完全与他无关。事实上,他这段时间也确实颇有一些别的事情可忙:今年初夏的时候,赵光义通过一场与吴越人的外交斡旋,为大宋立了一桩大功。

原本,吴越海商从美洲弄来的土豆作物是被吴越朝廷严格控制其流动的。吴越地处南方,又湿润肥沃,气候温暖,还有琉球鸟粪石肥料的补充,如今早已做到了稻米一季亩产三四石的程度,所以长江沿江流域完全可以不用种植土豆。纵然如今土豆移到吴越也有六七年了,经过最初的官方繁殖后给民间引种也近五年,却依然在福建和闽南山区,乃至南岭部分高海拔相对低温地区推广,至于淮南那几个州吴越人此前更是严格查禁种植玉米、土豆、红薯诸般作物。这种情况下,有着吴越人水师严格巡查江防海防的情况下,数年之内土豆种子要过江便是千难万难,除非将来继续物种扩散,彻底烂大街为之,北宋才能轻易拿到。

年终的时候,吴越王钱惟昱送给晋王赵光义的大功,便是这桩事情了——当时赵光义与吴越人谈判加强边境榷场贸易的流动,责问吴越人对盐铁出口的种种限制,最终“因为赵光义崇高的人格魅力与远见卓识地言辞说服”,居然让吴越人放开了北宋朝廷通过边贸大规模囤盐和囤铁器农具的限制。更让赵光义喜出望外的是,连土豆种子都在解禁之列。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北方人没见过土豆,更不知道土豆种子是啥样的,也不知道耕种工艺,所以他们拿到的其实是带芽胞的马铃薯块茎。当时赵光义花了几万贯银钱,买了两万石土豆种粮,运到北方之后,便在汴京以西寻坡地官屯种了——当然了,这桩事情始末,自然是要向赵匡胤禀报的——一开始赵光义对于那些已经切块了的果子能不能种出庄稼来也是心中惴惴,到了秋末的时候居然收上来了,一看亩产最高的居然居然有十一石,最少的也有八九石,不由得大喜过望。马上当做大功一件报了上去。满朝也纷纷上表以祥瑞相贺,称颂因赵匡胤圣天子在朝、晋王殿下公忠体国,才折服吴越属邦如何如何,一时之间让赵光义这个开封尹、晋王更加名声大震,颇有贤王之威望。

镜头依然拉到太清阁,已经颇有一些白发的赵匡胤刚刚喝完药酒,便看到赵光义入阁行礼:“臣弟叩见皇兄!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光义今日倒是有暇,何故夜至?坐!前几日,则平倒是常来游说。”

“皇兄说笑了,为臣子者犯言直谏,怎可说是游说呢。臣弟原本不欲前来,可是这几日汴京城内似乎流言颇多,一些跟随皇兄多年的宿将据说都是心中不稳,臣弟斗胆前来,也是想请皇兄安抚人心才是。”

赵匡胤一改原本的颓废之态,目光如电地鄙视着赵光义:“人心不稳?朕为何没有听职方司禀报?竟是何人心中不稳?石守信王审琦不稳?还是只有王全斌曹翰不稳?”


状态提示:441.第441章 斧声烛影-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