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双鹰旗下1>三六、胜负因素

德意志民族在欧洲,尤其是在东欧分布十分广泛。

这些德裔人口的居住区并不是紧密地集合为一体的,而是散布在从波罗的海一直到南欧的多瑙河两岸。除了芬兰、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之外,几乎每一个东欧国家都分布有德意志民族聚集区。

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德裔居民大多是原来的“条顿骑士团”和“十字军”后裔,也有一部开发这一地区贸易的“汉萨同盟”商人的后裔。

在加利西亚-布科维纳和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多布罗加和比萨拉比亚地区,这里的德裔主要来自于奥地利帝国为抵抗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而遗留下来的边境军队后裔。在匈牙利和顿河下游地区,德意志民族移民在这一地区的古老程度能够追溯到中世纪之前,尤其是在中世纪,为了抵抗蒙古人的入侵,大批的德意志人迁居到了这里。

伴随着哈布斯堡帝国数百年的统治,几乎所有的匈牙利城镇居民中,都是德意志人口占优势。尽管他们多半已被马扎尔人同化,但在同时也在同化着马扎尔人。在匈牙利的城镇里,马扎尔语和德语基本上属于并列的通用语言。也就是说,生活在城镇里的匈牙利人大部分生下来就会说两种语言——马扎尔语和德语。

另外就是在多瑙河两岸还存在着大量的说德语的农业移民区。

这些区有的起源于中世纪,但是大多数都是在十七世纪之后,为了抵御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哈布斯堡帝国所大力推行的“边境军垦”制度,这里主要是生活在巴纳特和伏依伏丁那地区斯拉夫化的德意志人或是德意志化的斯拉夫人。

如此分布广泛的德意志民族分布区也为德意志帝国向这些东欧国家提出领土要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德奥陆军在秋季继续沿德涅斯特河和南布格河向黑海方向推进。

巴尔干地区唯一处于中立地位的罗马尼亚也终于坐不住了,加入到德意志帝国的阵营,向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宣战。出身德意志王室的卡罗尔国王早就倾向于德奥帝国,但是首相一直持骑墙观望的态度。神秘老公的重生娇妻

但是,对于摩尔达维亚地区的渴望还是让罗马尼亚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战争当中。尽管德军6月份在东线的胜利就使罗对沙俄宣战的危险急速提升。英法两国为阻止危险的发生采取了诸多重大的预防措施,但实际上罗马尼亚人担心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自己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在宣战前罗马尼亚已经完成了战争动员,将原来了35万陆军扩充到了50万人。

现在,超过30万罗马尼亚大军渡过了普鲁特河,进攻正在全力抵抗德奥东部南线集团进攻的尼古拉大公军团的侧翼和后路遭受进攻,俄军南部集团一下就被击垮了,全线撤退到第聂伯河一线。

至此,巴尔干地区的国家除了塞尔维亚,全部投靠了德奥帝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120万的兵力足以抵消奥斯曼帝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巴尔干地区所形成的威胁。

……

“海战的结果在船台上就已经决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海上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双方的工业技术和能力,特别是造船工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就比如现在,英国皇家海军一次性只能批量建造六艘主力战列舰,因为它所有的造船厂加起来只有六座能够建造3万吨以上大型主力舰船的船台或是船坞。而德奥造船厂却拥有12座35000吨级的大型船台或是船坞,这使得德奥帝国海军有能力在开战后立刻将“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的建造数量紧急追加到了12艘。

而且德奥帝国每年2800万吨的钢铁年产量足以支撑整个帝国海军和陆军的快速扩充,而大英帝国的钢铁年产量如果不算上加拿大的话只有德奥帝国的四分之一。钢铁即是国家,德奥帝国的铁钢年产量是英、法、俄三国加起来钢铁年生产量的二倍,但是如果把麦国的每年2100万吨钢铁产量和加拿大的210万吨钢铁产量都算到协约国一方的话,德奥帝国就要处于劣势了。正牌美女总裁

但是德奥帝国还有一个潜在的盟友,墨-西帝国每年370万吨的钢铁产量可不是小数,与法国大体相当。至于泥洪国每年35万吨的钢铁产量,暂时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德奥帝国的船坞都装满了新建或是等待维修的舰船,帝国海军如果是想追加主力舰建造的话,只能是“弗雷德里希大公”级的改进型,因为大型船坞都已经被占用着,而船厂现有的船台最大就是3万吨级的。

35000吨的“皇帝”级和37600吨的“联合力量”级都是采用船坞建造方式,现在再对船台进行改造肯定已经是来不及。

本来吴维认为在12艘“联合力量”级战列舰服役之后,帝国海军的实力足以碾压英国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而俄国海军根本不值一提,泥洪海军那也是留着最后去收拾。所以再增加12艘“皇帝”级和12艘“联合力量”级就足以结束这场战争。

问题是在得到麦国海军正在大肆对海军和民用造船厂进行改造和扩建的消息后,吴维觉得未来还是充满了变数。正因为如此,他才出面游说帝国议会通过了帝国海军关于新追加建造8艘改进型“弗雷德里希大公”级战列巡洋舰的预算。

在战争时期,整个的国民经济都已经被纳入到了战时体制,此时帝国议会的所谓预算方案,也就是做个样子。

德奥帝国的体制在战争中体现


状态提示:三六、胜负因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