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北平说书人>引言-民国初年的北京

民国初年的北京还不叫北平,名字依然是北京。

民国初年的北京内外城的隔离制度基本消失不见,但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格局依然还在,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城区类别也基本定型。

民国初年的北京现代与传统的冲击非常强烈。

民国初年北京人口一直在增加,从1908年的76万余人到1928年的91万人,二十年时间增加了近一半。时,北京户籍人口占据总人口数量不到一半。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在这个保守的老京城,进京务工的基本都是男性,一直要到1928年才开始有女性进入社会工作。

民国初年的北京依然被人称作是首善之都,时人讲信用,重街坊邻里关系,水铺、米面铺皆可赊账,按月下账,或者一年三节结算,而商家不会担心有人赖账或者逃走。街坊领里互帮互助,常有帮穷会,每家每户按月凑钱办事,亦不会有人担心有人赖账。

民国初年的北京,外来人口众多,彼此都重同乡之情。北京城内各地会馆林立,外来人只需凭着一口乡音,就可在会馆内居住,并且求助同乡帮忙介绍工作。

民国初年的北京,各行各业都非常保守,行有行规,业有业法。不许外人轻易进入。就连剃头师傅都有门户传承,见面都得盘道,一旦发现对方没有门户传承,便作为呛行处理,轻则斥责一顿,重则没收经营工具以及当日的所有收入。

民国初年的北京,各行各业都有地域性,等闲不让外地人入行。比如井窝子送水、粪道收粪、绸缎庄八大祥、饭店八大堂八大楼,还有粮食店基本都是山东人在经营;酱油杂货铺、颜料店基本都是山西人在经营;著名的四大恒钱庄则是江浙人办的;茶庄基本都是安徽人办的;金店、古玩玉器的买卖都是广东人在做;剃头的多是直隶人;就连做佣人的老妈子也多是直隶省的三河县人,所以也有三河老妈子之说。

民国初年的北京,人人敬重文化,城内办有惜字会馆。凡是写有文字的纸张,没人会去随意踩踏,或者挪作他用,惜字会馆会着人去捡拾字纸,或者收买废弃字纸,带回会馆内焚烧,不可能随意侮辱文字。只是在北平沦陷之后,惜字会馆也没有了,上街捡拾字纸的人再也见不到了。神武飞扬

民国初年的北京,江湖气很重。老荣行尚且不敢大规模踏足这个首善之地,但是小绺儿依然不绝。老月们开的宝局子,大门紧闭不敢公开示人,但总有不要命的混混想跳宝案子通过挨打来成就自己的人物字号。

老渣们也混迹在穷苦人家里面,在跟人家讨论开外山和不开外山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老柴们坐在巡警阁子里面冲盹儿,专注邻里纠纷,等闲不涉江湖事。而江湖老合们,却是被欺负的最惨。

八大镖局实力强横,但却也面临着新时代的冲击,现代交通业发展迅速,传统的保镖押运业务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镖局纷纷关张,镖师们纷纷转行看家护院;或者去武场子授艺,或是投身军伍,为国效力;或是投身民间,惹得江湖武林波澜四起。

大清已经亡了,末代皇帝还没被赶出紫禁城。而曾经的八旗子弟却失去了旗响,倒了铁杆庄稼,纷纷下海从艺,清浑两门开始合流。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宫里的那些老手艺也随着清朝灭亡,而流传到民间来。

后世的那些人民艺术家,在民国时期的旧社会却是被歧视的戏子。没有艺人不受辱的,也没有艺人不受屈。多少女艺人含泪卖艺,多少男艺人哈腰卖笑,这是一个艺术绽放的年代,却也是艺人无比屈辱的岁月。

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民国江湖的故事,一个关于民国江湖上各个行当的规矩和故事,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有精彩。

而这个故事要从一个老实木讷的年轻人在莫名其妙被人敲了脑袋,养了一个多月伤之后,脑子突然开窍了开始说起……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他已经不再是他了……


状态提示:引言-民国初年的北京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