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

司马俱投降了。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攻心之计,需要对人心有一个充足把握。

陈暮知道自己手段确实卑鄙,利用司马俱的困境,毁人家粮草,逼人家投降,实非仁义之士的所为。

但这个结果难道不好吗?

四万多青壮劳动力无一伤亡,官军也无一伤亡。

不费一兵一卒之力,和平解决战事。

至少陈暮还会给予他们大量的田地,让他们摆脱贼寇的身份,让他们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可以娶妻生子,可以为父母养老送终,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朝廷剿灭。

虽然以后这些人可能都得打工种田,再也没有人权可言。

但在封建社会讲人权,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哪怕刘备谈仁义之道,也不是说给予治下百姓自由自在的权力,只是他会把百姓当人,不像其他军阀把百姓当狗而已。

所以相比于三国另外两个毒士,李儒纵火烧洛阳,贾诩冷眼静观长安变,死的人不计其数,陈暮觉得自己其实善良得跟天使没什么区别。

高苑城回到朝廷治下,原本逃离的百姓,也陆陆续续迁回家乡,司马俱的人马被打散,分了田地,种地去了。

城外二十多万亩田,刘备军毁了一万亩,但还有另外十多万亩可以抢救一下,不能浪费。

于是陆康的乐安军驻守着城池,包括刘备军在内,都加入到了排水的工作中。

去过乡下看过田间土地的人应该都知道,从古代开始,汉民族的田垄规划十分合理,田地两侧一般会挖深渠,就是用来排水用。

五万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通渠放水的工作,忙碌了整整两天,最后总算是保住了一大半田地。

在收服了司马俱后,陈暮将善后事宜交给刘备陆康处理,自己跑回了齐国。

泰山书院,五月初。

书院外青石板铺在竹林小道上,一曲山泉从门前流淌而过,花草散发着扑鼻的清香,蝴蝶飞舞,野蜂嗡嗡作响,竹林外的草地上停满了马车。

“哇,这里风景不错呀。”

“少郎,慢一点,不要跑那么快。”

“父亲,我们到了吗?”

“到了,这里就是泰山书院。”

“我能见到郑公吗?”

“听说郑公在泰山学宫讲学,有时候也会来泰山书院给你们授课,下次他老人家的时候,你可以去请教他。”

“阿福,以后我们是不是要住在这里了?”

“是的,不过书院里不许仆人入住,奴会住在城外,随时过来服侍郎君。”

“叔父,我不想来这里读书,我想待在从祖身边。”

“阿议,听话,乐安离齐国也不远,想回去看父亲,我们以后可以随时回去。”

仆人将马车里的行李取下来,四至十二岁的少年们下车,好奇地打量着未来他们可能要住很长一段时间的地方。

陈暮作为泰山书院的院长,站在竹林入口外,笑吟吟地看着不远处的孩子们。

不知道这些人,哪个是诸葛亮,哪个是陆逊,哪个是陈群。

书院里的杂役纷纷上去帮忙,引着众人进去。

“刺史。”

崔琰带着自己的弟弟崔林,路过陈暮的身边,恭敬行了一礼,又对崔林道:“这是青州刺史,也是泰山书院的陈院长。”

“见过院长。”

11岁的崔林已经是个小大人模样,只是神情木讷,一板一眼地行礼。

陈暮在心里觉得这孩子没有灵气,不过一想到崔琰也是这性格,便也释然,点头道:“嗯,进了书院,好好读书。”

“唯。”

崔林恭敬应是。

崔琰今年二十五岁,原本历史上,应该要到190年也就是他29岁的时候才会与朋友公孙方一样拜郑玄为师。

但现在听说郑玄开学宫广邀天下学子来齐国读书,又听说除了泰山学宫以外,还有泰山书院,由青州名士管宁教导,招12岁以下学生。

于是早就对郑玄慕名的崔琰就带着堂弟崔林,从清河郡出发,欣然来到了齐国。

清河郡就在平原国旁边,离齐国不远,只有200多公里距离。

除了崔琰兄弟以外,还有诸葛亮兄弟,陆逊叔侄,陈群兄弟,以及青州徐州兖州冀州四地一些名门弟子。

古代交通不便,即便是大儒讲学,除非刚好有士人游学在此地,否则很难会得到消息特意过来。

因此来的也都是青州旁边三州的人,而且都是离得不远,也就一二百公里范围内。

能来这么多人当然不是看在陈暮的面子上。

人们冲的是郑玄的声望。

郑玄海内闻名,昭然天下,可谓当时第一大儒。

就连鲁国的孔家都派遣子孙过来,可知郑玄的名气有多响亮。

因为在宣称当中,从泰山书院受业之后,就立即可以进入泰山学宫读书,这对于那些需要对子女教育的官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消息。

诸葛亮兄弟由他们的父亲泰山郡丞诸葛珪送来,诸葛亮今年六岁,他的兄长诸葛瑾十三岁。

陈暮看到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子,拉着一个粉雕玉琢,面如冠玉的孩子,身后还跟着一位面目严肃,外表老成的少年向他缓缓走来。

“陈刺史,吾是泰山郡丞诸葛珪。”

诸葛珪向他敬


状态提示:第六十五章 泰山书院开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