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十八章 温柔乡英雄冢

关东军的一举一动,对于董卓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当华阴那边兵马频繁调动的时候,探马和斥候早就把消息传到了董卓的桌案上。

毕竟董卓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不派人在华阴山一带的山林中蹲守观望。

因此一部分兵马离去,另外一部分兵马开始缓缓向长安推进,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自然也都被董卓看在眼里。

长安,未央宫。

董卓罕见地从眉坞的温柔乡里出来,召集了李儒阎忠,询问他们对关东军动向的看法。

众人坐定,董卓高坐主位,环视一圈说道:“刘备的本部兵马忽然离开关中,往洛阳而去,连公孙瓒也走了。可是白波兵却将我们团团围住,这是何意?”

李儒想了想,抚须笑道:“恭喜太师,贺喜太师。刘备已经接受了诏书,准备东去攻打王芬了。此驱狼吞虎之计,已然成功。”

“但是长安”

董卓欲言又止,现在长安的兵力因为跟关东军连续两次硬碰硬,精锐士兵已经越来越少,自从牛辅覆灭之后,如今只剩下不到八万人,而敌军却有十多万,让他还是很难安心。

阎忠却笑道:“太师勿要忧虑,这是关东军在虚张声势。刘备要回师冀州,讨伐王芬。可又害怕我们兵出南山,重新占据了南山各个通道关隘,才做出此举。”

南山不是终南山,而是秦岭。就跟黄河在汉朝被称为大河,太行山被称为五行山一样。从渑池新安一带,就可以算是进入了秦岭,再从渑池新安一带到华阴山,短短的二百多公里距离,全是崇山峻岭,关隘无数。

著名的函谷关、潼关,就在这里。

而上一次之所以关东军能够那么快突破这些关隘,一者是董卓刚刚到长安,需要军队稳定局势。二者当时他也没想到刘备曹操居然这么莽,直接一路铁头娃撞过去,让他们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但现在的情况又不同。

董卓已经来长安快两年了,局势稳定得差不多,再加上刘备现在正要讨伐势力雄厚的冀州王芬,如果此时不能将后方守住,让董卓偷了屁股,则必定首尾不能兼顾。

所以关东军一面向东进军,一面则向西进军,虚张声势,吓唬董卓让他不敢出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听到阎忠的话,董卓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便笑了起来:“原来如此,我倒那刘备又要来打长安了呢。既然是虚张声势,那就不用管他就是了。”

“太师不可。”

李儒却摇摇头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着刘备本部精锐挥师东去之时,我们就更应该趁机拿下南山古道,然后在古道之上重新大量修建关隘,抵御关东军。如此再平定西凉和巴蜀,定鼎关西,如秦王一般,虎视天下,才为王道。”

“不错,昔日秦王扫六国,就是利用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等地为依仗,被称为秦之四塞。”

阎忠也说道:“后来汉高祖占据关中,平定三秦,亦是在这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楚汉相争,夺得天下。若太师胸怀大志,不坑偏安一隅,学秦王与高祖控制四塞,静观天下大变,待时机成熟之时,出兵一举攻克关东,平定天下,再遣一上将南下大江饮马,方为正途。”

不得不说,李儒和阎忠都是有战略眼光的高级谋士。就跟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还有沮授荀彧毛玠三人奉天子以令不臣,鲁肃周瑜联刘抗曹等策略一样,能够在茫茫混沌之中,看清楚此时天下的局势,分析出一条对自己主公最为有利的道路。

而李儒阎忠的策略就是定鼎关中,学秦始皇和刘邦先发展自己,广积粮,高筑墙,静观天下大局。现在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相互攻伐,百姓民不聊生,如果能够稳住关中局面,确实是有机会可以乱中取胜,浑水摸鱼。

“额”

听到他们的话,董卓一时有些茫然,问道:“文优诚汉的意思是出兵进攻?”

“自然。”

李儒理所当然道:“白波军虽人多势众,却不过是乌合之众也,若能趁势将他们一举击溃,拿下南山古道各路要塞关隘,则关中再也不会受到关东军袭扰,如此只需要再南下平灭刘焉,获得巴蜀千里平原,则有兵有粮有人口,有了这份基业,方能成大事也。”

唔”

董卓迟疑片刻,左顾而言它道:“虽有心出兵,可恐城中兵少,难以成事。”

李儒皱眉道:“太师这是何意?牛辅虽败,可李傕郭汜却将残兵带回,加上灞桥新丰左冯翊等地兵马,我军犹有七八万之众,且兵强马壮,俱是跟随太师多年的精锐之士,如何难以成事?莫非太师是不愿出兵,只想图稳享受?”

董卓被李儒说了一通,有些尴尬,便找了个理由道:“老夫年岁渐大,日益感觉老迈,身体不堪驱使。许是冬季天气过于寒冷之故,所以出兵之事,还是要谨慎行事,待夏日天气回暖,我便亲领大军进攻。”

“待夏日天气回暖,刘备都已经拿下冀州了。太师不会不知道,虽然冀州实力不弱,可王芬此人不过是治理州郡之才,不修武事,又怎么可能会抵挡住刘备与公孙瓒的幽州青州精锐呢?”

李儒劝说道:“何况高祖四十八岁才起兵扛秦,历经七年,五十五岁才登基为帝,太师不过年逾五十,正是身强力壮之时,怎么能够自叹老矣,而忘了家国大志呢?”

“这”

董卓吱吱唔唔,没


状态提示:第十八章 温柔乡英雄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