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么回事?

“什么?辘轳车?”

安阳城西南约五里处的高坡营寨内,陈暮听到斥候回报,颇为惊讶。

“是的,辘轳车,他们利用此物在两岸之间运输粮草。卑下曾经数过,因绳索不能承受太重,一次运输只得二石左右,每次需要花费两刻钟时间,有数百士兵,三十余根绳索日夜输送,其中甚至还出现过绳索与辘轳车断裂的事故,过程颇为艰难。”

浑身湿漉漉,冻得瑟瑟发抖的斥候答道。

听到洹水对面的袁军居然选择这个办法,陈暮不由佩服。

他久经战事,辘轳车是什么东西,他自然清楚。

即便不懂,稍微上过初中物理课,也应该知道什么叫滑轮装置。

所以不需要亲眼去看,陈暮就已经猜到了那边是什么情况。

其实之所以过了好几天他们才侦查到,一是袁军非常狡猾,利用城池做遮挡,把定滑轮装置摆在了城池后背。

二是淹没在地表的水位不高,浅处只到脚踝,平均水深差不多也就是淹到腰部。

这么低的水位要想出去侦查,坐船肯定是不行的,根本浮不起来,只能骑马或者靠人双脚涉水走路。

然而安阳城附近非常危险,大水淹没之后,会让原本的一些高矮地面及土坑成为陷阱。

河水过于浑浊,完全看不清楚道路。

一旦前面的地上有个很深的土坑,或者原来柔软的泥土被水泡得变成沼泽,如果骑马的话,马匹陷进去,就有可能发生危险,威胁人员与马匹生命安全。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去安阳城池周围侦查,就得试探出一条比较安全的道路,每次顺着之前做的标记出去。

但即便是研究出了一条安全的路线,人和马长时间泡在水里也不是个事。

现在还是冬季,冰冷的河水会导致斥候与马匹生病,所以关羽和陈暮不得不停止了斥候侦查活动,让城外的斥候只保留了几个岗哨暗桩。

此次袁军的行动,就是由几名暗桩发现。

这些暗桩位于安阳城池的正西方,也就是洹水上游,离城池约一里多地。

他们在那附近的一片林子里,于几颗相邻的参天大树上修建了几座木屋,在木屋当中囤积一些粮食,然后把木板捆起来,做成悬桥,利用陈暮给他们的望远镜站在树顶上对远处的城池进行观察。

相似的暗桩还有好几个,遍布在安阳城周围,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对城池进行监视。

几乎是在七八天前,袁军开始做大船实验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侦查到了袁军的行动,从而把当时袁军做的大船实验报告给了陈暮。

只是即便是发现了这一情报,要想从六里外的森林,渡过冰冷的河水回到营地,也实在不易。

每次往返,都需要一名斥候抱着泡冷生病乃至生命危险的勇气回去报告,因此当时的斥候小队长也就没有立即派人回来,而是先看看袁军到底在搞什么鬼,确定情报再说。

直到现在,斥候们才发现了问题所在,因而艰难涉水回来,把情况报告给了陈暮。

陈暮得知消息,看到一身泥水,还在打着摆子的斥候,顿时心有不忍,马上说道:“嗯,我知道了,这个情报很重要,你先下去休息,洗个热水澡,我会让厨房给你熬煮姜汤驱寒。”

“多谢少府!”

斥候退了下去。

等他走后,陈暮这才对侍卫道:“去叫二哥回来。”

“唯。”

侍卫领命而去。

这片山坡地形颇大,因高低起伏不同,使得营寨分布不同。

士兵们住的区域位于更高一些,营寨错落分布,在接近山脚的位置有大块空地,每日关羽都要带领士兵下山操练,保持士气与战斗力,随时准备作战。

此时此刻,营中只有一万五千人马,武安国和关平领一万大军从后山离开,往东面去了。

后山有这片丘陵阻隔,因而有些地方并没有被水淹没,主要是他们待的位置是在安阳的西南面,大地本来就是西高东低,因此更西的方向肯定不会被水淹,可以从容领军离开。

此时关羽正在操练士卒,听闻陈暮让他过去一趟,便让管亥继续练兵,自己则上山回了营寨。

“四弟,怎么了?”

关羽掀开帐篷帘子,看到陈暮正皱紧眉头坐在桌案上,不由好奇道:“什么事让你如此烦恼。”

陈暮苦笑道:“安阳城内有粮了。”

“什么?”

关羽大惊失色道:“他们哪来的粮食?”

陈暮耸耸肩:“袁军利用辘轳车搬运粮草,现在正在往城里运粮。”

“辘轳车?”

关羽脸色顿时凝重起来,问道:“可运多少粮草?”

“一昼夜可运两千余石。”

陈暮根据斥候侦查到的情报计算出了袁军每二十四小时可以运送的粮草数目。

这个数量其实并不多,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一个士兵平均每个月的口粮大概在三石三斗左右,也就是平均每人13汉斤粮食。

城内有近四万人,一个月要消耗十三万石。

每天运两千多石,一个月顶多七八万石,根本不可能让士兵吃饱。

但问题是这还只是开始。

袁谭只是试验一下这个办法能不能奏效,如果奏效的话,以冀州的实力,很快再造个几十架辘轳车并不难。

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洛阳军来说,其实刻不容缓,必须要尽快解决。

还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呀。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章 小老弟,你怎么回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