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

永汉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元199年4月,冀州大军正式开始对界桥以东的青州军发起进攻。

近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启程,兵分三路,对青州军展开了围堵攻势。

第一路自广宗北上抵达广川,于广川渡河,进攻东武城。

第二路则继续北上,过了广川县,于修县渡河南下,进攻青州后方粮仓鄃县。

最后一路则是从界桥上过河,直接对界桥以东的刘备军营寨发起进攻,来达到三面包夹的目的。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现在清水正处于春夏汛潮,水流量大,不易过河。

在汉代,清水是一条大河,仅次于黄河、长江、淮水、济水四大水系。属于湘江、汉江、珠江这种级别的河流,河面上非常宽阔,水流也非常大。

因为清水在隋朝,就是永济渠。在汉代,它是曾经的黄河古道之一。到曹魏时期,曹操下令将白沟、漳水诸如清水当中,修建成渠,名为利漕渠。永济渠,就是在利漕渠的基础上修建。

所以从曹魏时期开始,利漕渠就变成了河北水上航运的重要道路,承担着整个河北的漕运功能。这足以证明清水本身就是一条非常巨大的河流,可以当做运河使用。

只不过在曹操修渠之前,根据《汉书·地理志》此时清水由于以前是黄河古道,过于宽敞的河滩两岸冲出大量坑塘,使得早期清水无法通过大型船只。

这就导致不管是冀州的水军,还是袁绍自己的船只,都没办法使用。因为哪怕河面可以行驶船只,两岸坑塘过多,船上的人无法下岸着陆。

如此一来,可供袁绍选择的过河路径,就很少。要么从界桥过去,要么从魏桥过去,或者从广川那边的桥梁过河。

在袁绍的视野里,魏桥方向是青州军的主力,他自然不可能从魏桥过河。

而界桥虽然是一座大桥,后世挖掘考究出来的界桥遗址,以及郦道元所做的《水经注》记载,都说明界桥是汉代当时的一座大桥。

但问题是桥再大,也总归不可能让十多万大军一次性通过吧。

桥面上其实很狭窄,每次并排顶多十来个人过去,如果袁绍选择从界桥强行过河,那无异于是排队自杀。

青州军占据界桥以东,在东岸挖建沟渠,布置陷阱,几乎是将整个桥头包围起来。到时候刘备只需要守住桥头,安排弓箭手和床弩,就足以让袁绍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袁绍只能派两路人马绕很远的路过河,等到另外两路人马有突破之后,从侧翼袭击刘备军的营寨,袁绍主力军才可以过界桥三面进攻。

这就是袁绍军布置的战术。

首先是他亲自领军在界桥以西做好准备,然后是第二路兵马从广川南下,取了东武城之后,威胁刘备的北面。

第三路兵马直取鄃县,然后再徐图甘陵,断掉刘备的后路。

这样三面合围,刘备的粮道也会被断掉,到时候他要么南下从东郡回济南,要么去清水上游去找关羽,无论哪一种,都能让刘备一败涂地。

战术确实已经是在很糟糕的情况下做得最好的战术了。

因为有一条大河阻隔的原因,实际上围绕着界桥很难有太多的战术打法,要想主动进攻,你就只能过河,而船只不容易过去,那就只能从下游自己控制的区域过去,最后还是得绕一个大圈。

为了这事,郭图多次向袁绍进谗言,称若不是许攸和刘惠捣乱,一直拖着不让袁军早点动身,他们或许早就已经拿下东武城和鄃县,已经开始对界桥发动进攻。

为此袁绍也是训诫了许攸和刘惠一顿,把许攸气得,若不是刘备跟他关系不怎么样,曹操这个时候又极为弱小,或许他就真投敌叛变了。

二十六日上午,从昨日就出发的冀州军抵达广川,从广川渡河之后,南下进攻东武城。

东武城内的青州守军不是很多,仅有一个军司马带了一部人马,也就是五曲两千五百人,面对敌人足足三万大军,几乎无法阻挡,于是立即派人南下求援。同时绎幕也传来消息,北面修县方向出现大量冀州军。

青州军得知消息之后,刘备和陈暮亲自率领两千玄甲重骑北上去解除东武城之围,同时又令张飞东去,率领骑兵拦截修县方向的敌军,务必不能让他们进攻鄃县,因为鄃县此时确实有粮草。

刘备的第一批粮草集中在界桥本营、甘陵以及尖冢、下堡、东赵等乡一带,而第二批粮草已经被荀彧送达平原县,现在分批准备运往甘陵,在鄃县如今存有一百多万石粮草。

倒不是陈暮计算失误,而是这批粮草本身就应该按照预期抵达此处。袁绍发动进攻的时间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袁军突袭青州军的粮仓,仅仅只是一个凑巧。

好在陈暮向来狡兔三窟,鄃县虽然有粮草,但却不是主要粮仓,即便是被攻击了,也仅仅只是损失一部分粮食而已。何况青州军的主力其实根本不在魏桥,而是在界桥潜伏,哪怕袁军进攻重要据点,他们也有足够的兵力反击。

“我们先以玄甲重骑和三哥骑兵阻拦,徐徐后撤,让袁绍以为我们在界桥的主力极少,以诱其来攻,等到三路会师,则主力尽出,让陷阵军于界桥拦截袁军过桥兵力,再集中兵力,逐个击破。”

在奔驰半日之后,两千玄甲重骑就已经抵达了界桥北面约一百汉里左右的东武城,此时城外冀州军已经将城池团团包围住,在马背上,陈暮与刘备一边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