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局长成长史>3150.1883、王见王
士张居正,他力挽狂澜,将武宗皇帝、嘉靖皇帝60年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乱摊子,发展到比明朝仁宣之治时还要强盛的中兴之治,以臻于张居正死后,虽然万历皇帝25年不上朝,但国库依然充盈,国家依然强盛。张居正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宰相,同时他又绝对不是一个清官,各地方的大臣们孝敬的银子、美女、田产,照收不误,据史书记载,张居正之死,与抗倭名将戚继光关系很大。当时戚继光已被朝廷调到北方守边,为了拍张居正的马屁,戚继光想方设法,搞了两个西域的蓝眼睛美女,敬献给张居正,结果让张居正日夜操作,很快就累虚脱了,不久就病死了。张居正如果还能再活二十年,或许就没有清朝,也就不会死后一个月,被他压制得敬畏不得了的万历皇帝在封公之后,又鞭尺剥爵,直到崇祯年间才能张居正□□。

盛治仁认为,像张居正这样的官员,固然有些缺点,固然有些贪财好色,但如果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对国家的发展、对人民的幸福,还是利大于弊的。

还有一个官员,盛治仁也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去看,那就是清朝乾隆皇帝年间的户部尚书和|。以乾隆皇帝之英明,如何不知道和|之贪?但让和|掌户部(今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人民银行三家的权限吧)二十余年,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乾隆在世,是中国除元朝之外疆域面积最广、国势最强盛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北到外兴安岭,南到越南中部,西到咸海,东到库页岛、琉求,还有外蒙古、贝加尔湖,无不在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之下,国土面积1600万平方公里,而今天,只剩下960万平方公里。所以乾隆曾自称自己为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堪比前朝任何一个最贤明的皇帝。这打下来的江山,靠的是军队;军队的给养,靠的就是和|啊!正是和|的出色才干,保证了乾隆想打每一次仗的时候,都能够有足够的军费,这才是乾隆一直明知和|贪财但一直重用和|的重要原因吧。据史书记载,乾隆的身边不乏清官,朱、刘墉等,都一身正气。但为什么不让这些人来管户部,乾隆知道,这些人虽然是清官,但真到了户部当一把手,却搞不来钱,搞不来军费,还不如和|能独当一面呢!天下人精明,能精明得过乾隆吗?都看出和|贪,乾隆看不出来吗?嘉庆杀了和|,固然得了民心,也从和|府拿到了十亿银子,但也仅仅是一年的开支。之后嘉庆皇帝财政上的窘迫,多少钱舍不得修宫殿,舍不得置新衣,最多说明嘉庆皇帝本身是一个比较自我严格要求的皇帝,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光会节流,不会开源,就只能过穷日子;能够开源,不用节流,也同样能过上富裕日子!嘉庆皇帝和之后的道光皇帝,再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户部尚书,这日子一天天地穷起来,终于穷到了1840年英国人打到了家门口!

到底“德”重要,还是“才”重要,盛治仁的心里一直都很纠葛。从“德”上讲,王国栋肯定胜过宋云生;能“才”上讲,王国栋肯定逊色于宋云生。北方的青岛,杜世成在任的时候,青岛高速发展,挡都挡不住;杜世成双规后,换了阎姓的新市委书记,老百姓叫了几天好,说除掉了□□,大快人心,却突然发现,青岛的发展速度降下来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下降了,房价却是蹭蹭地涨上去了,海边最贵的房子已经卖到7万元一平米了,市区中靠海边的一个区房价稳定在2万元以上,市内四区房价均价在1万元以上了,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又开始怀念起杜世成主政青岛的日子。

所以,近几年,盛治仁在选拔干部的时候,一直坚持“德才兼备,才干优先”的原则,盛治仁更欣赏的是有能力的干部,哪些在民评方面有些非议,只要不出大格,还是要充分考虑这个干部能不能独当一面,真正地替市委把好关。

盛治仁与宋云生同坐一辆车。快到5中的时候,宋云生给方圆打去电话:“小方,我是宋云生。”方圆态度很热情:“宋市长好。”宋云生笑着说:“我和组织部盛部长到5中看看你,不知道欢迎不欢迎啊?”方圆说:“欢迎宋市长和盛部长。”宋云生说:“我们再有5分钟就到了。”方圆说:“啊?”短暂的沉默之后,方圆说:“市长,我到门口迎接您。”宋云生说:“好。”

东州5中敞开了大门,将宋云生的车迎了进来。宋云生走下车来,与方圆你这里取得了好成绩,盛部长表示一定要过来看一看。”方圆说:“热烈欢迎盛部长。”盛治仁说:“成绩说明了一切,小方,你的工作能力现在大家都是充分认可啊!”方圆说:“不敢当。欢迎市长和部长来东州5中视察!”宋云生说:“这是我5天来第二次来你这里了。”方圆说:“是啊!市长对小方的厚爱,对东州5中的关心,我们全校都非常感激!”

宋云生忽然停下了脚步。在树荫下,停着两辆黑色轿车。宋云生实在是太熟悉了,一辆是市委书记王国栋的车,另一辆是市委宣传部长窦胜忠的车。

盛治仁也看到了这两辆车,表情一滞。

方圆连忙解释:“市委王书记和窦部长,也是刚刚到了一会儿,现在在接待室里。”宋云生看了一眼盛治仁说:“我们关心小方,也得让别人关心小方不是?走吧,该见还是要见的。”盛治仁是真觉得尴尬。最近一个阶段的动摇,让盛治仁特别不想同时出现在王国


状态提示:3150.1883、王见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