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我真是大昏君>第一百八十七章 万岁,该修三大殿啦

皇权之所以强大,不是在于杀伐决断,而是在于能让你加官晋爵、光宗耀祖。再往深里,能名垂青史。

所以,明君有臣子拥护,昏君、暴君也有一帮拥趸。不管是忠心侍君,还是为了个饶利益,其实并不重要。

这是朱由校的理解,他不知道臣子们内心怎么想,他只看工作是否让他满意。

换句话,如果真到了王朝末日,要一群死节尽忠的臣子并没有实际作用,扶危济难的擎保驾之臣,才最重要。

现在还没到那么惨,要求自然也大大降低。有工作能力当然很好,能力差些可有执行力,能把朝廷的政策落实下去,那也是个不错的官员。

不需要你完美或超额地完成任务,循规蹈矩、不折不扣地执行还做不到的话,管你诗词文章多么华丽优美,多么廉洁贫困,也是不合格的庸官,那还要你何用?

“王卿。”朱由校看着恭谨坐在绣墩上的王三善,对这位老臣还是很尊重,语气和缓,“京察工作做得很好,做到了公正公平,朕心甚慰,稍后便有嘉赏。”

王三善赶忙躬身谦谢道:“此乃臣职责所在,不敢当万岁嘉赏。”

“现在有多少官员,连分内之事都做不好。”朱由校感慨一声,摆了摆手,似乎能挥去心中的不满,继续道:“王卿对大明的情形已经很了解,辽东、西南战事未停,各地又有灾患,使得朝廷财政紧张。朕不欲加赋税而苦百姓,而大明积弊丛生,也是该改革振作的时候了。”

“微臣明白。”

王三善虽然入京,但对西南战事还甚是关心,随着明军的武器装备不断增强,奢安叛军已经难以突破围困,只能是坐以待保

当然,这个办法比较耗时,对朝廷财政的压力更大,但却是最为稳妥的取胜之道。

去年的金花银,朱由校便投入到了西南和辽东;今年的,他也做好了继续支撑战事的心理准备。

而王三善是少有的有军事谋略的文官,对朝廷的围困战法有些微言。他当然不知道,正是他的轻敌和性急,才被皇帝调回京师。

今年的京察交给王三善,也是皇帝再三考虑后所做的决定,使京察不致成为各党相争、打击报复的工具。

能者上、庸者下,皇帝并不想玩儿什么权谋,直接把王三善调进京,堂堂正正地对官场进行了整肃。

时不我待,哪有时间缓缓图之。连亡国之君崇祯,对官员都是想罢就罢,想杀就杀,何况是现在的朱由校?

王三善干得不错,朱由校除了要嘉赏,还要继续委以重任,派往江南,对南京的官员进行整肃。

南京作为陪都,同北京一样,也有三省六部等一套机构。但南京的机构和官员,并没有多少工作可干,倒是经常成为官员养老赋闲的所在。

以前,明廷认为有南京陪都在,无非就是多发些俸禄,多养些官员而已。

但到了朱由校这里,他却要进行一番整肃,不想养那么多白吃饭的嘴。

况且,江南经济发达,乃财赋重地,商税的收取,工商的发展,都是朱由校关注的重点。

当然,王三善的职责只是整肃官员,相当于皇帝的刀。发展工商,收取商税,则另有专业的官员负责。

信王朱由检和唐王世孙朱聿键负责的是打击官商勾结,以江南为主;再加上整肃南京三省六部的王三善,相信会有更大的效果。

清除一个白吃饭的官员,惩治一个官商勾结的贪腐之辈,省下的不仅是俸禄,更为江南的发展铺平晾路。

在皇帝看来,江南发展的潜力还远没有被发掘出来。

海贸的商品,主要便是江南出产。但生产规模和产量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也怪不得西夷争着抢着和大明做生意了,完全是供不应求啊!

皇帝跟王三善讲完了新的差遣,又不忘提醒道:“官员清廉固然是好,但清而庸碌亦不是朝廷所需。”

王三善有些执拗地拱手奏道:“启奏万岁,微臣以为清廉乃是做官的第一操守。只要清廉,便不会苛待百姓。”

这个老倔头儿!朱由校有些无奈地翻了翻眼睛,觉得先迁就一下也没多大关系,也不想和他辩论。

在朱由校看来,清廉固然重要,但无能庸碌也不可取。牧民一地,造福一方;为官一任,有所作为,这才是官员应该具有的品质。

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仅仅是王三善有这样的思维,老百姓也一样。不管你造没造福地方,只要清廉,只要没鱼肉百姓,就能得到老百姓的好福

好吧,皇帝已经给官员涨了工资,提高了待遇,正常情况下也不会穷困,清廉也能有些体面。

但你能不能让治下的老百姓也过上好日子呀,能不能在大灾荒来临前让老百姓有些积蓄,能不能在大灾荒时应对得力呀?

朱由校之所以没有和王三善强辩,也是觉得自己的要求似乎有点高,有点超前。

清廉已经挺难得了,还要很有工作能力,带领百姓奔康、战灾荒,这确实有些苛责了。

“万岁。”皇帝退了一步,王三善却还没完,躬身奏道:“听万岁要动工修建三大殿?微臣以为当修,早就应当修。微臣愿捐出两月俸禄,以助重修三大殿。”

朱由校有点蒙,大兴土木不是劳民伤财嘛!太平年间还行,可辽东、西南还打仗呢,朝廷财政还很紧张,这老倔头怎么不是劝谏,倒是捐资赞同呢?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故宫三大殿被雷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七章 万岁,该修三大殿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