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我真是大昏君>第四百一十四章 大明发展的快车道

不管能不能理解皇帝的深远想法和目标,都不影响人们在逐渐改变的框架内去适应,去更好地生活。

李旦和孙维达,以及众多的商贾都是一样。一方面顺应变化,一方面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继续赚钱获利。

其实,不管是海商总会,还是长江商会,在朝廷要求的运输粮食物资的过程中,都不是赔本。只不过相较于瓷器、丝绸、茶叶、棉纺等,赚得少一些而已。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们获得出口紧俏物资的数量可比以前更多。象朝廷的织造、瓷器工坊,所出产的精品,大部分都给予了他们两家。

这也可以看成是皇帝对于他们的回报,做为国为民的事情,不白干。这还不包括玻璃镜子、香水、香皂等暴利商品的份额。

窗外传来了嘈杂的声音,两人所处的木楼正在港口的附近,登高望远,便能看到港口内忙碌的景象。

孙维达注目良久,微笑着伸手一指,说道:“长江各港口也在安装起重机,装船卸货既快又好。”

科学院制造并改进的起重机,正在运输领域普及。由动滑轮和轮盘组成,有大有小,大量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李旦站在孙维达身边,笑着说道:“孙会长请细看,除了起重机,还有定装货箱,依据船只大小所制,装运起来快捷方便。”

定装货箱就相当于后世的集装箱,大小材质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除了海运之外,陆路上的马车运输推广得更快。

最容易接受新型运输方式的自然是商贾,从中华商会开始,就发现了标准马车、货厢运输的便利,以及专业运输和分段运输的好处。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贩货买卖,基本上是从到终点的全程。人吃马嚼,一路上的花费不少,还很辛苦。

现在呢,依托于驿站建起的货栈旅店,则可以为分段运输打下基础。特别是中华商会,最早接了皇帝的差使,在陆路建起了中继站点。

这样一来,中华商会就能够以省为界,实现分段运输,也只承担省际运输。货车到了交换的地方,或者换马,或者把货厢换车,再继续行程。

这样的运输方式起码减少了人员长途行走的劳累,以及吃住上的花费。除了自家的货物运送,还可以承揽别家的业务,这又是一笔收入。

其实,分段运输在漕运上早已有之,改到陆运,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等到铁制板轨铺设完毕,在运输上的速度和便捷,又能迈上一个台阶。至于蒸汽机车进入实用,皇帝估计至少要十年之后。

即便如此,改变也是巨大的,也是随处可见的。四轮马车,钢制车轴,标准货厢,起重机械等等,都是大的进步。

而效率的提升,意味着人力的节省,人力的富裕。现在可不是发愁就业率的问题,广阔无边的土地,抢过来不难,难的是人口的填充,以及尽快地开发。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平辽之后,大明的发展骤然提速。用皇帝的话来说,就是进入快车道。

别看大灾害正在蔓延、扩大,但皇帝已经有了渡过的信心,也就不会影响他强力地推进大明的各项建设。

孙维达连连点头,赞道:“这个定装货箱真的很快捷方便,回去之后,某也把江船进行改造。”

“孙会长但有看好的匠人,自可从某这里借调。”李旦哈哈笑着,大方地做出表示,“他们都做得熟练,干得又快又好。”

“多谢李兄。”孙维达感谢过后,停顿了一下,又试探地问道:“某对海外不甚熟悉,不知这婆罗洲发展前景如何,李兄可否解说一二?”

李旦笑着看了孙维达一眼,说道:“婆罗洲的发展前景,某也不是很清楚。”

眼看孙维达露出些许失望的神情,李旦向北面拱了拱手,又接着说道:“但万岁很是看重,某自然是全力开拓。”

万岁看重啊?!孙维达眼睛一亮。

对于海商总会在婆罗洲的立足开拓,孙维达也是听到了点风声,具体的并不清楚。

但他也是个有想法,有魄力的,长江航运虽然把持在商会手中,可他觉得发展的潜力已经不大,对此并不满足。

李旦伸手示意,请孙维达落座,才喝着茶水,又向他介绍了婆罗洲的大概情况。

其实,皇帝对于婆罗洲的关注和支持,李旦并不是全部了解。他认为是皇帝对于开疆拓土的执着,而这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目的。

婆罗洲的土著势力薄弱,荷兰人刚在爪哇的巴达维亚建立基地,还来不及对外扩张。

抢先在婆罗洲立足,并借助海商总会的名义,没有派驻正规军,但不断输送人员,扩充实力、坚实基础,作为攻打巴达维亚的基地。

与荷兰人在澳门海域开战的消息传来,李旦差不多能够猜到皇帝的又一个意图。

但谁也不会想到,皇帝对婆罗洲是势在必得,不仅仅是开疆拓土,以及攻打荷兰人两个目的。

金鸡纳树了解下,橡胶树知道不知道,婆罗洲的气候条件,正是这两种战略性植物的生长沃土。

对了,还有石油。巴厘巴板,浡泥(文莱),地下埋藏的石油可是天文数字的财富。

历史上的二战,小日本冒险南下,与美国开战,不就是为了石油和橡胶。

皇帝一面支持海商总会在婆罗洲的立足开拓,一面通过各种手段求购金鸡纳树和橡胶树的种子。

相比于能治疗虐疾的金鸡纳树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四章 大明发展的快车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