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都市现代>相面天师>第1章农家小子

鹤鸣山!

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鹤鸣山又称鹄鸣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它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公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及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罗洪先《广舆图》词句鹤鸣山岩穴中有古鹤,鸣则仙人去。和《诗经》诗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而得此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

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正式创立。所以鹤鸣山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朝圣地,是道教胜地中的魁首,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在张道陵创教之前,鹤鸣山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东晋华侨撰《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谓周义山乃登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丹经》、《九鼎神丹图》)。

相传有老聃后人,姓李名傕,隐居鹤鸣山,养鹤为伴,弈棋悟道。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希夷)、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等都在此修道。一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明成祖朱棣曾亲手书写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到鹤鸣山迎请仙道张三丰,后来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迎仙阁。唐代唐求、唐末五代杜光庭、宋代文与可、陆游、明代杨升奄及清代诸名流均有题咏于鹤鸣山。

在靠近鹤鸣山地界的山麓下,环绕着几个小村庄,大的不过百十户人家,小一点的村子,甚至只有十几户,每到清晨傍晚时分,都能看到阵阵炊烟在山脚各处升起。

这些村子里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后,都要步行五六里路去镇子上的学校读书。

这个年代可不流行什么寄宿,放学就要乖乖的往家里赶,不过好在鹤鸣山附近没有什么大型野兽,跑惯了的路,倒是不虞出现什么意外。

“尚鸿哥,明天就放假了,咱们晚上要不要庆祝下?去李二娃家的玉米地里偷玉米吃好不好?”

在一处山间的小路上,三四个九、十来岁出头的半大小子,斜背着军绿色上面打着补丁的,一双小眼睛滴溜溜的往路两旁寻摸着,露着脚趾头的布鞋还不老实的踢着地上的小石子。

提到了吃,除了走在中间的那个小男孩之外,其余几个小家伙均是眼睛发亮,情不自禁的往肚子里咽起了口水。

虽然此时那位总设计师已经喊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在南方沿海的一座城市里,也正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大建设。

但是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正处在“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年龄的孩子们,每天的业余时间,除了玩耍之外,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吃了。

走在几人中间的李尚鸿听到小胖子的话后,开口说道:“吃什么玉米啊,晚上来我家里吃鱼,还有螃蟹和黄鳝呢……”

要说家境,李尚鸿家是外来户,可以说是这几家最穷的,但是李尚鸿的父亲总是想方设法的为儿子补充营养,没有肉吃,这鱼可是从来没断过的。

听到有鱼吃,几个小家伙的口水顿时流了出来,李家大伯烧鱼的手艺那可是顶呱呱的,就是白水煮的鱼汤,也能让人喝的回味无穷。

“尚鸿哥,黄鳝是你钓的吧,你真厉害,我就老是钓不上来。”

一个小胖子羡慕的看着李尚鸿,18岁就能长得像个秤砣,那绝对是见了能吃的东西就往嘴里塞的结果。

这钓黄鳝可是个技术活,工具倒是简单,用个自行车条就行了,一头磨尖,弯成钩子,另一头弯成圆圈。

找到鳝鱼洞后,就可以把钩放入洞里,如有鳝鱼吃钩,向里猛推一下,使钩全部进入嘴内,并转动一下角度,顺势拉出洞外,及时用另一只手握住黄鳝的脖子提出鱼洞。

说起来容易,但是想掌握好火候,却是极难的,李尚鸿能成为这周围几个村子的孩子王,除了打遍同龄无对手之外,一手钓黄鳝的技术,连许多大人都比不上。

“瞧把你馋的,黄鳝有什么吃的,螃蟹才好吃呢,这月份刚好是吃螃蟹的时节……”

鹤鸣山地处江南水乡,山脚下溪流遍布,不过人们似乎对于螃蟹不太感冒,很少有人捉了去吃,倒是钓黄鳝捉鱼的人随处可见,在这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人们也在想方设法改善着自己的生活。

李尚鸿撇了撇嘴,挥舞了下拳头,用威胁的目光看向身边的几个伙伴,说道:“今天黄玲哭了的事情,谁都不许告诉我爸啊,不然……”

“尚鸿哥,你放心吧,我们才不会说呢……”

小胖子一脸讨好的表情,凑到李尚鸿身边,问道:“尚鸿哥,你把镜子放在脚面上,到底看清楚她裙子里面没有啊?”

“当然看清楚了,不过……看了一眼就被她发现了……”

李尚鸿脸色悻悻的说道,这小丫头片子太不经逗了,哭着跑去告


状态提示:第1章农家小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