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逆水行周>第一百四十三章 质问 再续

涡阳,连日大雨终于停歇,但满天乌云密布,预兆着下一lún_dà雨随时都会到来,而陈国的使节则已经抵达涡阳,他们此行是要和周军主帅、西阳王宇文温好好讲一下“道理”,另一场风雨即将来临。

先前,收复涡阳的宇文温,在城中原尉迟佑耆下榻处搜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尉迟佑耆和陈国大臣孔范勾结的铁证,宇文温以此写信质问陈国君臣为何背盟。

对于陈国君臣来说,这件事只有三个可能:

其一,孔范确实和尉迟佑耆有勾结,但孔范完全没有这样做的动机,毕竟当初尉迟佑耆大军兵临建康城下时,孔范没有私下与对方勾结,怎么现在陈国局势明显好转时反倒要勾结了?

所以陈国君臣一番讨论之后不认为孔范有问题。

第二种可能,这封信是尉迟佑耆使出的反间计,故意让宇文温看到,促使宇文氏和陈国决裂,但这个可能性很低,因为尉迟佑耆如何知道自己肯定会打败仗、宇文温入涡阳,正好让对方看见那封信?

第三种可能,就是宇文温故意伪造信件,要以此讹诈陈国。

当然,如果尉迟佑耆真的和孔范有勾结,那么尉迟佑耆领兵打仗,将信件留在涡阳城里也说得通,但对于陈国君臣来说,他们倾向于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宇文温猖狂至极,试图编造书信以此讹诈陈国。

但这种推测绝不可能堂而皇之说出来,虽然事前已经放出消息,要问问西阳王为何伪造书信,但当陈国使节来到涡阳,却改变了策略。

他们在同宇文温会面之际,提出要求看一看那封所谓的“密信”。

密信到手,使团成员仔细看了一遍,确实如宇文温所说,是尉迟佑耆写给孔范、约定南北夹击周军(宇文氏军队)的密信。

但孤例不证,不能凭着一封信就断言孔范真的和尉迟佑耆有过书信来往,陈国使节一口咬定这是尉迟佑耆设下的反间计,而宇文温随即拿出了另一个证据:一些未被烧毁的纸张残片。

这些纸张看上去是一封信未烧完的残骸,从残留的纸片之中,可以看到只言片语,大概能梳理出一些眉目:这封信是孔范写给尉迟佑耆的。

孔范在信中提议共击宇文氏,残留的纸张中有“江州”、“淮水为界”字样,看上去就像是孔范要和尉迟佑耆约定,陈国取江州,和尉迟氏以淮水为界,握手言和。

对于这所谓的证据,陈国使节随即提出了质疑:尉迟佑耆若真收到孔范的这封信,怎么会没烧干净?

尉迟佑耆,是当今周国奸相尉迟惇的亲弟弟,若此人真的和孔范勾结,应该就是策划南北夹击宇文氏,而不是尉迟佑耆要叛逃江南。

尉迟佑耆若真的和孔范私下里书信来往,即便行径曝露也不会怕尉迟惇知道,因为这是对付宇文氏的阴招,尉迟惇肯定不会反对。

尉迟佑耆烧毁信件以防事情泄露,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他何以惊慌失措到没有把孔范的信完全烧毁,反倒留下些残片?

即便第一次烧没有烧干净,残片怎么会就这么遗留下来呢?

面对陈国使节的质疑,宇文温的回答是“佛祖保佑,让阴谋大白于天下”,如此不讲理反倒讲“佛祖保佑”的行为,陈国使节有些无奈,但他们随后拿出了有力的证据。

孔范作为陈国大臣,每年都会写很多奏章,这些奏章和其他大臣的奏章都存在宫中,此次使节们带来了不同时期孔范的奏章,以此为孔范笔迹的证据,要和宇文温一起验真伪。

他们从建康启程之前,并不知道宇文温手中会有所谓“孔范来信残片”,但觉得既然孔范没有写过所谓密信,那么伪造信件者未必能模仿孔范的字迹,所以要以此辩伪。

结果带来的奏章刚好派上用场。

这些奏章经过精心挑选,那些有涉及军国大事内容的奏章当然不会拿来,而这些不同时期的奏章里,孔范的笔迹都跃然纸上,十几年下来丝毫不变。

宇文温和佐官们仔细看着这些纸质有些发黄、发脆的奏章,又对了几遍那些残片,最后不得不承认那些残片上的字迹并不是孔范的字迹。

当然,孔范也可能是让人代笔写信,但事关机密,正常而言孔范不可能让别人代笔,让别人知道这种事情。

面对陈国使节的据理力争,宇文温沉默片刻后,不得不承认他中了尉迟佑耆的反间计,以至于对陈国产生误会,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对此,宇文温表示非常遗憾。

周国西阳王这种轻飘飘一句“非常遗憾”,让据理力争的陈国使节十分不满,而随行来到涡阳要自证清白的孔范尤其愤怒,当堂就发飙,对着宇文温吼起来。

孔范的意思是“主辱臣死”,宇文温污蔑他和尉迟氏勾结,他问心无愧所以不在乎,但宇文温写信质问陈国天子,措辞极其无礼,主上被人冒犯,身为臣下的孔范,绝不会善罢甘休。

他要求到长安,在周天子面前自证清白,声讨宇文温无礼之举,还陈国一个公道。

西阳王必须对冒犯陈国天子的行为公开道歉!

孔范几乎是咆哮着说出这个要求,在场的其他陈国使节第一反应是心中夸句“说得好“,但随后吓得魂飞魄散:你让宇文温道歉?万一周天子发怒了可如何是好!

陈国方面对宇文温有些了解,知道此人是周国宗室,对天子有救驾之功,其伯父(生父)杞王宇文亮是长安朝廷栋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三章 质问 再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