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殿内,诸位臣工向陛下请安。君臣相互落座后,便直入正题。

“……朝廷征战多年,死伤无数。那些为国捐躯的兵卒并非所有人都能落叶归根,葬在家乡。至今仍有不少骸骨暴露在荒野之外。我大褚以仁德治理天下。陛下爱民如子,理应有所举措。”

永安帝沉吟片刻,深以为然。“朕自弱冠之年便征战沙场,杀伐无数,深知朝廷之所以有今日的康泰安稳,皆是边军将士戍卫之功。我们不能寒了将士的心。哪怕这些将士已然身死,我们也该还他们一个忠名。何况还有那么多的百姓在等待着儿郎返乡……朝廷不能叫这些忠义之士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当即下令,凡是暴露在荒野的尸骨,皆在所在地埋葬。

薛衍听到这里,却是心下一动。想到了他所在那个年代的烈士陵园。

永安帝与诸位臣工商议要事时,也时不时扫一眼薛衍,确保他没有魂游天外。

今见薛衍神色动容,便知晓这小子必定有有了什么主意,当即问道:“衍儿在想什么,不妨直说。”

薛衍沉吟片刻,开口说道:“微臣只是觉得,既然叫当地官府收殓尸骨,当地埋葬。莫不如干脆一些,下令叫各州府修建烈士陵园,将这些骸骨全部集中起来,埋在陵园里,按照他们生前遗落的腰牌来辨认他们的身份姓名。倘若辨认不出来的,只要能确认骸骨是将士身份,也可入陵园。这样每到年节,就算他们的家人父母不能来看望他们,朝廷也可以出银子修缮他们的陵墓,烧些香烛祭拜他们。总归叫后人明白,朝廷乃是仁义的朝廷,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朝廷浴血奋战的忠义之士。哪怕只是一兵一卒,哪怕身份卑微没能被人记住姓名,但我们记住了他们的付出。”

闻听薛衍一席话,在座君臣默然半日。中书令方玄懿笑向户部尚书薛绩道:“薛世子不愧是家学渊源,这一番进言倒是比我们想的更周到一些。”

吏部尚书许淹亦道:“不仅如此。倘若叫天下将士得知朝廷如此仁义之举,何愁天下民心不能归附?“

永安帝也唏嘘的道:“衍儿说的极是。大褚之所以能打下如斯天下,皆仰仗于将士浴血拼杀之功。如今天下安定了,合该为他们正名。”

于是君臣商议几句,将薛衍的建议补充完全,立即下令叫天下各州府施行。

接着又开始商议在天下各州县设置义仓之事。

吏部尚书许淹便道:“这次微臣奉命巡视关内,赈济灾民,深有感触。我大褚地域之广,囊括天下十道,州府郡县不计其数。倘若每一地出现灾情,不论灾情大小,都需要当地官府上报朝廷,再由朝廷下拨赈济钱粮。手续繁杂不说,最怕的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莫若在天下各州县设置义仓,如此一来,倘若有一时之灾,当地州县便可自行救援,不知陛下以为然否?”

这件事情永安帝自然没有异议。不过设置义仓不比下令收殓骸骨,只需朝廷一道政令即可。

义仓乃储存钱粮之仓。大褚建国十余载,每年的赋税徭役皆有定例,如今要当地州府征收赋税上缴朝廷,又要当地州府设置义仓,这当中便有个度的问题。

是要当地截留部分赋税设置义仓呢,还是另外开源。倘若截留,留多少合适。倘若开源,也不能在百姓的赋税徭役上动脑筋。

如此林林总总,须得户部商议妥当了,确保设置义仓的举措不会影响到朝廷正常的赋税和运转方能行事。

事关税赋,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永安帝便下令叫中书令方玄懿和户部尚书许晦商量着督办此事。确保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稍后君臣又商议了几件朝中琐事,直至午膳时分,君臣皆在显德殿用过饭食,方各自散去。

薛衍出显德殿后,便去找太子和卫王,商讨合伙做生意的事情。

卫王庄焘在元月时被永安帝下旨封为扬州大都督,掌管实食邑二十二州,且各个都是膏腴之地。小人儿年岁不大,兜儿里确是有银子的。

倒是太子,因在东宫,一应开销自有宫中供应,认真算起来,钱袋子竟比卫王瘪了不少。甚至连汉王庄煦都比不过。后者虽是妃嫔所出,到底还有六个州的实食邑。

太子庄熙一时有些承受不住如此打击。当面倒是没显露什么,掉头至魏皇后跟前儿,便开始语出惊人的抱怨。

“我不想当太子了!”

魏皇后闻言一惊,看着小脸儿满是悲愤的太子,不免温声垂问。

“当太子一点儿都不好。我每天都要跟着先生读书,青鸟就不用。父亲也是喜欢青鸟多过喜欢我……而且我贵为太子,竟然还没有青鸟有钱。”

太子说到最后一句,越发伤心。

他这太子当的,竟处处不如弟弟。

魏皇后得知太子的语出惊人所从何来,不觉莞尔。当着庄熙的面儿,不免温声教导,告诉庄熙做太子是要替陛下分忧,帮助陛下处理朝政,而并非享受。再者太子乃是一国储君,将来是要继承天下的,何况一州一地。

岂料太子完全不理会魏皇后的话,撇嘴说道:“父亲还是天子呢,他也没有银子。前两日父亲要修月华门,还被尚书右丞弹劾了。”

言外之意,当皇帝也没比当太子好到哪里。

魏皇后愕然。

至晚间永安帝来立政殿休息。魏皇后还将此事当做笑话一般说给永安帝。

永安帝闻言亦是一笑,摇头说道:


状态提示:38.合伙--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