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军事历史>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三百八十二章 情报外的苏联战列舰

英国战舰本身的质量,就足以抵御同级德国战舰2倍数量的围攻不说,坎宁安为决战选择的战场,更是难以脱身的北海中心海域,一旦遭遇,德国公海舰队就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

在双方即将接触的海域,两边各自投入一支先锋舰队,简直就像是在餐盘里各自放上一粒米!海战不同于陆战,没有那么多可以依托的地形优势。特别又是在北海的海面作战,更是没有任何花哨技巧的纯粹战术对决。

除了正面击败对手,双方都没有可以脱身的退路。当然,如果愿意在漫长的逃亡航线上,不断接受低方打来的火炮,不管不顾的逃命,也是可以掉头就跑的。只是那样的话,出现的损失就更不值得了。

北海,是英国封锁德国海上运输线的重要防御链。对于如何使用这个海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安排调度,如何增援防御,英国海军部的模拟推演,几乎从来没有停过,以至于此次实战,他们简直闭着眼睛都能按照作战目标表完美行动。而这种环环相扣的作战行动表,也在无数次的推演中,组建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了。

德军以一支重建不到20年时间的新舰队,依靠近战能力几乎为零的航母,想要逃过英国海军熟练的逼迫性追击,怎么看都是一个玩笑。

即便坎宁安和旗舰皇家方舟号航母上的军官们,都知道德国人在挪威的纳尔维克岗已经利用航母战术胜过一场,他们也不敢相信公海舰队能够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再一次取得胜利。

“根据情报,德国的公海舰队不但没有充足的水面战舰,甚至连现有的战舰,都普遍火力弱小,仅凭4艘航母,我实在想不通他们有什么赢面?”站在皇家方舟号这艘全英国最先进的航空母舰上,坎宁安自信满满的微笑道。

........

“我们有什么赢面来支持公海舰队大胆接下这一场对决?相信英国舰队的指挥官现在一定会很疑惑吧。”同一时刻,德国公海舰队的总司令雷德尔,也不由得发出感慨道:“这群自负的英国人已经骄傲太久了,他们只是一直站在岸边,但却永远也不明白在水面之下,发生着什么,更不可能清楚,德国的海军,真实的实力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德国驱逐舰与巡洋舰普遍火炮口径较小,不及英国同级战舰,这样的消息,其实是莱因哈特故意放给英国人刺探的。

雷德尔很清楚,英国人当下掌握的诱导性情报,已经到了能严重影响他们判断力的地步,让不可一世的皇家海军,在浑浑噩噩中,悄然步入北海上的一个巨大坟墓中!

英国人以为,德国只有2艘航母。但他们不知道,德国的齐柏林级航空母舰,比他们最先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舰载机数量都还有高出近乎于一倍,哪怕只需要2艘,也比英国本土舰队的4艘大型航母舰载机总数加在一起还更多。

况且,公海舰队的航母数量,是6艘!

所以当英国人还自以为是的认为,皇家海军比公海舰队的航母更多时,雷德尔却清楚,自己手里的航母不仅在数量上,比英国人多出2艘,而且在质量上,更是统统高出皇家海军各个航母一大截。

换句话所,虽然吕特晏斯的第一混编舰队内,只编入了2艘齐柏林级航空母舰。但是他们却已经拥有了不下于坎宁安手中全部航母加在一起的海军航空兵实力。

而坎宁安也不会愚蠢的放弃皇家海军炮战优势,把全部航母放着在先锋舰队里,让航母冒着被近身的危险,跟着先锋舰队打前锋。

即便谨慎如雷德尔,这个时候也敢于打赌,赌英国的海军指挥官不会在先锋舰队中放入哪怕一艘航母。而是充分利用起英国战舰的火炮优势,不管不顾的一个劲让先锋舰队冲入德国先锋舰队的本阵,绞杀公海舰队第一分舰队的那些弱小战舰与航空母舰。

如此一来,吕特晏斯其实已经根本不需要担心对手出动比他更强的航母实力。

况且......从舰桥上看着前方水面上,已经改名为“脾斯麦号”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的两艘尖端大型战列舰,雷德尔的内心,就更踏实了。

德国的新式战列舰,一共就三艘。一艘在吕特晏斯的第一混编舰队中,另外两艘,则是不久前才进入到雷德尔的第二混编舰队里来。

很早以前,莱因哈特就答应过雷德尔,要给他的海军增添3艘新式的超级战列舰,满足雷德尔对大炮巨舰的需求,也进一步保障公海舰队的近战能力,不至于敌人一近身,公海舰队就只能坐以待毙。

但是,这答应好的3艘战列舰,却只有一艘交付到雷德尔手里。另外两艘,迟迟未见其踪迹。

别说见其踪迹,就连制造的计划,雷德尔都没有打听到。

以雷德尔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再加上德国能够制造战列舰的船坞少之又少,他要打听到哪里在制造战列舰或者即将制造战列舰,简直轻而易举。

不过,雷德尔却一直没有打听到。因为,根本没有这两艘战列舰的制造计划!

但是,没有为德国制造战列舰的计划,不代表德国就没有生产战列舰。

在德国,有3艘战列舰,是为苏联生产的。而且随着苏联方面故意把情报泄露出去,转移英法视线,德国为苏联制造战列舰一事,已经不是秘密了。

再加上德国已经将一艘实验性质,为积累经验而制造的残次品“彼得大帝号”战列舰,“大方的”交付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二章 情报外的苏联战列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